/d/file/p/20190129/d135f2da6e02cc442ff6316a8cbbff1d.png

在职研究生

招生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陈雨露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靳诺教授,校长为刘伟教授。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30个教学单位、25个跨学院研究机构,另设有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深圳研究院等。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1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89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29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   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连续十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29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类学科总数为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政治学、哲学获评A,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   截至2018年8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869人,其中教授674人,副教授779人。学校有19名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受聘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65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先后有476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万人计划”入选者23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1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入选者2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84人,“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有6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4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8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吴大琨、萧前、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高鸿业、钟契夫、吴宝康、彭明、彦奇、曾宪义、宋涛、萨师煊、王传纶、李文海、许崇德、刘佩弦、周诚、王思治、方立天、郑杭生、夏甄陶、周升业、罗国杰、蓝鸿文、甘惜分、黄顺基、庄福龄、孙国华、李占祥、高放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卫兴华、胡钧、陈共、严瑞珍、高铭暄、王作富、许征帆、何沁、方汉奇、赵履宽、邬沧萍、陈先达、张立文、钟宇人、吴易风、胡乃武、周新城、赵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18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7134人,其中本科生11163人,硕士生10489人,博士生3941人,留学生1541人。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26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校已有许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黄卫平、史际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杨凤城、郭湛等教授11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报告;自许崇德教授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法制讲座作报告以来,学校已有高铭暄、龙翼飞、郭寿康、王利明、林嘉、刘春田、朱信凯、吴晓球等教授10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专题讲座,分别都是参加学者最多的高校。一大批教师为中央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估(OGGI)”、“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项目。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65万余项,共获得经费30.22亿余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前列。学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4至2017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连续14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1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国索邦大学等55个国家和地区的27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港澳台地区25所高校(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截至2018年8月,作为中方合作伙伴,学校共参与了海外12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其中欧洲6家,美洲4家,非洲1家,亚洲1家。学校自2009年始,每年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学校还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包括世界汉学大会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授予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罗德里格斯等14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泽尔腾、托马斯•谢林,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台湾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塞浦路斯总统尼科斯·阿纳斯塔西亚迪斯,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吉尔吉斯斯坦外长阿布德尔达耶夫等83位知名人士为名誉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400余万册(包括线装古籍40余万册),电子图书299万种,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48种期刊和六大系列数据库产品,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平安校园示范校”、“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特等奖”、“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围绕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始终不忘“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不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不忘“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不忘“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大学形象建设和美丽校园建设“五大战略”,为把学校早日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954年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三院办学格局。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进修生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并入中国政法大学。   学校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多万人。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时,学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2017年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就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人才培养和青年成长成才发表重要讲话,为中国政法大学的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学校现有在校生17233人,其中本科生9488人,研究生6905人,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840人;教师912人,教学科研岗教师中教授319人,博士生导师197人、硕士生导师663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占比达90.90%。   学校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欧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国际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法治信息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共18个教学单位。另设有11个在编科研机构、10个新型研究机构、3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人权研究院),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法学教师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是首批经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1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参与组建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第二批获得认定的2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牵头组建的“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哲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英语、德语、翻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共24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3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9个一级学科参评并全部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并列全国第一,政治学排名全国第八,社会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取得较好成绩。   学校先后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25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其中有实质合作的世界五百强高校占比60%。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千余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数百名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2008年建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挪威共建4所海外孔子学院。   学校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学校将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规律,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办成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是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是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学校地处“英雄城”南昌市,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和抚州5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520亩,校舍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       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开创了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先河。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2008年10月,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时深情寄语“南昌大学前景无限”。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学校视察,就高校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发表重要讲话,并勉励学校走创新发展之路,希望当代大学生珍惜韶华,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      学校现设有人文学部、社科学部、理工一部、理工二部和医学部,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100多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和23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其中工程硕士有20个领域),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设有5所附属医院,共有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校的化学、临床医学、农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工程学、材料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进入ESI世界排名前2.2‰,临床医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4‰,化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2‰。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第3名。     学校本部现有教职工4392人(其中专任教师2516人,正副教授1416人),其中“双聘”院士4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项目入选者5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6人,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2人,国家科技部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人。学校涌现了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邹德凤、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江风益等一批崇尚师德、爱岗敬业的典型。     学校本部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35213人,各类研究生14980人,国(境)外学生1400余人。学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成立了“际銮书院”,推行跨学科、跨学院培养人才的改革。2014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40多万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是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顺利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具备扎实的办学基础。现有1名国家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种“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4个本科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学校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教育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江西主节点单位,是江西唯一参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建设的高校。      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中国-加拿大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南昌), 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9个江西省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59项,立项经费达1.06亿元,立项数排名全国第26位,其中获批2项基金重点项目和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8项,其中获批3项基金重点项目、2项基金重大项目。     学校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有特色的科研成果。江风益教授团队“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摘得2015年度唯一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自国家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首次由地方高校获得的一等奖,正助推江西打造“南昌光谷”。学校高水平科研论文取得突破,先后在Science、Nature子刊和Cell Stem Cell上发表。学校还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50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共建了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联合实验室,与俄罗斯高校共建了俄语中心,建立了10个海外实习基地。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合作办学,是国内生物医学领域最高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分别在法国、西班牙与印度尼西亚设立了孔子学院与孔子学堂,在俄罗斯设立了汉语研究中心。具备香港、澳门、台湾免试招生资格,近几年共有30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合作院校交流学习或联合培养。     进入新时代,南昌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奋力开启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努力提升办学治校、服务国家地方新境界,开创“育人为本、创新引领、合建驱动、改革攻坚、实干兴校、拼争一流”新局面,书写创建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年辉煌的奋进之笔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天师大”,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直辖市天津。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第一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1]  ,是天津市属重点大学。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将天津师范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师教育特色综合性大学。 [2]   天津师范大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1999年4月,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3500亩、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设有23个二级学院,开设70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教职工2324人;有全日制本科生2185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62人,博士研究生326人,各级各类留学生2482人。   • 学校前身   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校园一角   1930年,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创建。   1937年,天津市立师范学校撤销,并于1938年复校。   1938年,河北省立女师学院(原北洋女子公学)之师范部并入天津特别市立师范学校。   1945年,天津特别市立师范学校更名天津市立师范学校。   1949年,更名为天津市师范学校。   1968年,天津市师范学校更名下瓦房中学。   1978年,天津市师范学校复校并更名为天津师范专科学校。   1980年,天津师范专科学校(塘沽分校)并入天津师范专科学校。   天师大图书馆正门   1996年,天津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天津教育学院   1950年,天津教师业余学院创建。   1952年,天津教师业余学院更名天津教师学院。   1954年,天津市中小学教师马列主义业余学院创建。   1956年,天津教育行政学院创建。   1958年,天津教师学院、天津市中小学教师马列主义业余学院、天津教育行政学院、天津师范学院(业余部)、天津市教育局教研室合并组建天津市教师进修学院。   1958年,天津市教师进修学院撤销。天津市教师进修学院参与合并组建天津师范学院。   1962年,天津教师进修学院复校。   1967年,天津教师进修学院撤销。   1972年,天津教师进修学院复校。   1975年,天津教师进修学院撤销。天津教师进修学院并入天津师范学院。   1979年3月15日,天津市革委会批准恢复天津教师进修学院,更名为天津教育学院。   天津师范学院   1958年,天津市划归河北省,改为省辖市,原天津师范学院(前身为天津工商大学、私立津沽大学,原址马场道)改为天津师范大学,由河北省直接领导。   1960年夏,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教五字第258号通知决定,将天津师范大学改为综合性的河北大学。   1958年5月,天津市委、市人委将天津师范学院教师进修班、天津教师学院(1952年组建)、中小学教师马列主义业余学院(1954年组建)和天津市教育局教研室等5个单位组建天津教师进修学院,又将筹建中的天津教师进修学院与天津市工农速成中学合并,9月10日成立天津师范学院,选址在六里台,由天津市教育局副局长任子庸任院长,吴兴任党委书记,并在行政上隶属天津市教育局。   1959年8月,河北省、天津市决定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将天津师范学院全部学生、部分教师、干部调往天津师范大学。留下的教师、干部和从天津市中学抽调的骨干教师,另组建天津师范专科学校。   1960年5月,中共天津市委、市人委又批准将天津师范专科学校恢复为天津师范学院,任命张建新为党委书记、任子庸为院长。以前调整到天津师范大学工作的教师又回到天津师院,一些系、班的学生也回到天津师院。各个学系和专业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扩充。   1961年,撤销天津工农师范专科学校,全部并入天津师范学院。   1962年,按照中央调整整顿的方针,天津师范学院被停办了新闻系,将河北大学地理系并入该校。   1964年,又停办了生物系,师生并入河北大学生物系;并将天津师院历史系并入政教系,后又更名为政史系。   1970年9月,天津市革委会决定将天津师范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河北外国语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新师院。   1974年,河北外国语专科学校与天津师院分离,重新组建天津外国语学院。   1975年,天津市决定,天津教师进修学院并入天津师范学院,改名天津师范学院进修部;   1982年,天津师范学院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   八里台老校区   • 三校合并   1999年4月8日,经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教育部同意,新天津师范大学正式成立。新天津师范大学在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2010年,学校入选教育部、财政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2014年,学校入选国家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4]   2018年5月9日,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揭牌成立。 [5]   2018年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天津师范大学入选。 [6]   办学实力   编辑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2324人,其中专任教师1363人,拥有高级职称633人,具有博士学位751人。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有院士(双聘)、资深教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贴21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级“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人选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人,天津市授衔专家3人,天津市千人计划16人,天津市特聘教授12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4人,学校还拥有中国国内著名教授、突出贡献教授、学科领军人才、骨干创新人才、校特聘教授、渤海学者等高端人才57人 。 [7]   双聘院士、资深教授:刘丛强(双聘院士)、何积丰(双聘院士)、龙以明(双聘院士)、徐大同(资深) 、侯建新(资深) [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侯建新(第一召集人)、马德普、白学军 [8]   国家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夏晓阳、侯建新、杜淼、孙金生 [8]   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白学军、杜淼、孙金生 [8]   国家级“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人选:斯蒂芬·尼古拉斯、尹准晟、李江熙、金东浩 [8]   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夏晓阳 [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白学军、闫国利、杜淼、 杨恩翠、龙秀清、 赵利民、李妍、王中良、佟德志、朱长军、王益文、吴捷 [8]   院系概况   截至2018年6月,学校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学、理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6月,学校有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点,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0个涵盖人文社科基地、工程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已建成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市级精品课程,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1支市级教学团队、2支天津市“十二五”综投教学创新团队。获得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首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一等奖1项。在201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中获优秀。 [2]   此外,该校研究生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全国优秀博士   映像师大(9张)   学位论文(提名)4篇,天津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篇、天津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4篇。 [10]   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 [11]   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名单不全):广告学、世界史、教育技术学、物流管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化学、地理信息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 [11]   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点:播音与主持艺术、学前教育、信息与计算科学、生物技术、应用物理学 [11]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传播实验中心、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 [12]   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物理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实验中心、生物学实验中心、电子与通信工程实验中心 [12]   天津市优秀教学实验室:数学实验室、地理科学实验室、外语教育技术中心、现代管理实验室、表演艺术实验室、美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12]   国家级教学团队:“基础心理学”教学团队(带头人:白学军) [7]   天津市级教学团队:“应用心理学”教学团队(带头人:白学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孟昭毅)、欧洲史教学团队(带头人:候建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带头人:王秀阁)、政治思想史教学团队(带头人:马德普)、教师教学教学团队(带头人:王光明)、新闻学专业教研室(带头人:刘卫东) [7]   天津市“十二五”综投教学创新团队:“基础心理学”教学团队(带头人:白学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孟昭毅) [7]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6月,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天津市一流学科,18个天津市重点学科,4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15个天津市特色学科(群),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教育部组织的2012 年第三次学科评估中,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进入全国10强,世界史、政治学、教育学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进入全国20强。 [10]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天津师范大学23个一级学科参评,14个学科进入全国前60%,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世界史进入前20%,为B+档,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进入前30%,为B档,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进入前50%,为C+档,法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进入前60%,为C档。 [15]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名单不全):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   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理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7]   天津市重点一级学科: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 [17]   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政治学、心理学、世界史、化学 [17] 学位点建设 博士学位授权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 1.0302 政治学(2005) 1.0201 理论经济学(05) 2.0401教育学(2011) 2.0202 应用经济学(2011) 3.0402 心理学(2003) 3.0301 法学(2011) 4.0501中国语言文学(2011) 4.0302政治学(2005) 5.0602 中国史(2011) 5.0303社会学(2011) 6.0603 世界史(2011) 6.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2005)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 7.0401教育学(2005) 1.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05) 8.0402心理学(2003) 2.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05) 9.0501 中国语言文学(2005) 3.030505思想政治教育(2003) 10.0502外国语言文学(2011) 专业学位硕士授予学科 11.0503 新闻学(2005) 1.0351法律 12.0601 考古学(2011) 2.0451教育 13.0602中国史(2011) 3.0453汉语国际教育 14.0603世界史(2011) 4.0454应用心理 15.0701数学(2011) 5.0551翻译 16.0702 物理学(2005) 6.0552新闻与传播 17.0703化学(2011) 7.1251工商管理 18.0705地理学(2011) 8.0651文物与博物馆 19.0710生物学(2011) 9.1351艺术 20.0712 科学技术史(2005) 10.0852工程(软件工程.材料工程方向) 21.0713生态学(2011) 11.1252公共管理 22.0714统计学(2011) 12.1255图书情报 23.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2005) 13.0452体育[3] 24.1202工商管理(2011)   25.1302音乐与舞蹈学(2011)   26.1303 戏剧与影视学(2011)   27.1304美术学(2011)   28.1305设计学(2011) [18]      合作交流   师大印象(13张)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先后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159所大学或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美、英、俄、澳、加、日、韩等国家的7所中国国外大学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国际学生规模稳定居于全国高校前20名行列,入选第一批国家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获得孔子学院创立奖,连续六年蝉联“先进孔子学院”称号,被确立为“示范孔子学院”培育学院;曼松德·昭帕亚皇家师范大学孔子学院两次获得“先进孔子学院”称号;该校被评为“先进孔子学院”承办校。   2016年,英国赫尔大学孔子学院揭牌。该孔子学院由英国赫尔大学和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合作建立,中方承办校为天津师范大学。这是英国建立的第26所孔子学院。英国赫尔市市长安提娜·哈里森、市议会议长史蒂芬·布兰迪、英国赫尔大学校长卡里·皮斯托里斯、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沈阳、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馆总领事李永胜、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高玉葆等社会各界代表200余人出席了揭牌仪式。 [19]   2017年9月29日,天津师范大学加入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 [20]   学术研究   编辑   研究机构   科研机构   序号 机构名称 机构级别   1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教育部文科基地   2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 市教委文科基地   3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社会发展与世界文明多样性研究中心 市教委文科基地   4 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 天津市水环境与水资源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6 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7 天津市功能分子结构与性能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8 天津市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中心 天津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9 国民心理健康评估与促进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市协同创新中心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3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1个,天津市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文科基地1个,天津市文科基地2个。 [21]   建设成果   • 自然科学   科研立项   2014年,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10项,资助经费2293.1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6项,资助总金额1084.9万元;省部级项目30项;局级项目5项;横向项目49项。   科技成果   2014年该校共发表科技类学术论文324篇,科技著作4部,三大国际检索论文(2013年)273篇,其中SCI收录165篇, EI收录93篇, ISTP收录15篇。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1项。2014年共申请专利117项,其中发明专利107项,专利授权58项。 [22]   • 社会科学   科研立项&经费   校园风光(14张)   2011年-2014年,学校获各级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796项,总经费5757万元,比“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增长188%。   2011年-2014年,获国家级社科项目78项,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36%。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6项,国家社科规划项目65项,国家社科成果文库1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2项,全国艺术规划项目1项。获省部级项目362项,总经费1392万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11%。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资助经费40万。获各类横向课题251项,其中经认定的省部级以上项目155项,总经费2242万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09%。   论文发表&著作获奖   2011年-2015年5月,全校出版人文社会科学类著作494部,其中学术著作176部,教材83部;发表学术论文3343篇,其中学科级论文180篇,被SSCI收录7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6篇,被A&HCI收录3篇。   2011年-2014年,学校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历史文化学院阎书钦教授的专著《国家与经济:抗战时期知识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论争——以<新经济>半月刊为中心》获得三等奖;在天津市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中,该校共有26项成果获奖。获奖作品中,特别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7项。在天津市第三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奖工作中,该校共有14项教育科研成果获得奖励,其中一等奖6项。 [23]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据2015年7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该校图书馆馆藏中外文实体文献280万册(件)。其中,开架书库藏书80万册,中外文报刊2400余种。馆藏中外文数据库90余个,电子图书100余万册,电子期刊1.1万余种,学位论文3万余篇。馆藏古籍为藏书重点,以文史类为主,侧重明清时期,突出地方性特点,涵盖经史子集各类。其中,旧平装书7000余种、2.7万余册;古籍线装书1万余种、12万余册;善本书 700余种、 7500余册。278种古籍被列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24]   • 学术期刊   学报   截至2015年10月,学校定期出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心理与行为研究》、《青少年科技博览》、《数学教育学报》、《中等数学》、《政治思想史》和《经济社会史评论》9种期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Caj-cd规范获奖期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Pж(AJ) 文摘杂志(俄)(2014)。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是Caj-cd规范获奖期刊。 [25]   文化传统   编辑   校训   校训   勤奋,就是要勉力学习,毫不间断,有学习的热情;严谨,就是谨慎严密,有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治学方法,也就是有科学的态度,勤奋是热,严谨是冷,这是辩证的关系。自树指教育者先受教育,要严于律己;树人指培养人才为百年大计。要为人师表,严于育人。树人必先自树,自树才能树人。  

快速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