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ile/p/20190129/4fe676af6a6e2b67a4070fa6baee0a3a.png

在职研究生

招生院校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原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建立于1960年,由原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外贸外语系、上海海关学校、上海干部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原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商务部前身)直属本科高校。1962年、1972年两次撤校并入原上海外国语学院,1964年、1978年两次恢复办学。1986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4年,学校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9年,学校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总部选定的世界首批、中国唯一的世界贸易组织教席院校。2013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学校以“诚信、宽容、博学、务实”为校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魂”的办学理念。现有松江、古北、七宝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28.6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80余人,管理和其他人员250余人;正高级职称教师100余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00余人。在校生121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200余人,硕士研究生2900余人。     学校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6大学科门类,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有2个上海市“高原”学科、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6个上海市级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有32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19项,其中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和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学校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获批2个上海市级卓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3个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全英语实验班和1个经济学创新实验班。学校1个项目入选上海高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2个专业入选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     学校有13个教学单位——国际经贸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金融管理学院、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会展与旅游学院、统计与信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国际与继续教育学院、贸易谈判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学校有7个实体性研究机构——世界贸易组织讲席(中国)研究院、人工智能与变革管理研究院、“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关系与合作高等研究院、自由贸易港战略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国际经贸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另设有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世贸组织贸易政策审议中心、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中心等一批非实体性特色研究机构。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使命,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校以来,培养了6万余名毕业生,其中一批人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企业、跨国公司或涉外企业的精英人才和业务骨干。2006年,学生代表队从46个国家参赛队中脱颖而出,为我国夺得赛扶2006世界杯总冠军。近年来,学生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各类国际国内大赛中均有出色表现。     学校以服务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始终与国家对外开放同频共振、休戚与共。学校在香港基本法起草、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加入WTO以及多边贸易谈判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成立中国首家关贸总协定上海研究中心,汪尧田教授为中国“入世”最早倡导者之一,裘劭恒、汪尧田、周汉民等教授为国家“复关”“入世”和自贸区建设提供了大量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王新奎教授曾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在新形势下,学校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承担架构设计和第三方评估等重要使命。学校撰写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方案,出版国内首部自由贸易港研究报告——《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蓝皮书。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3项、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省部级项目30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2017年,学校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数在上海高校中位居第4名。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境外伙伴缔结合作交流协议,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和交换生项目,有各类留学生2000余人。学校与世界50余所大学建立学分互认、学生互换合作关系,并输送学生到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杜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海外名校开展学习之旅项目。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和上海市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学校在中东欧国家设立3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是在中东欧16国设立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最多的高校,与卢布尔雅那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获得“2016年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     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契机,以高水平特色化发展为主线,全面强化内涵建设,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一流学科和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954年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三院办学格局。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进修生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并入中国政法大学。   学校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多万人。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时,学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2017年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就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人才培养和青年成长成才发表重要讲话,为中国政法大学的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学校现有在校生17233人,其中本科生9488人,研究生6905人,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840人;教师912人,教学科研岗教师中教授319人,博士生导师197人、硕士生导师663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占比达90.90%。   学校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欧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国际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法治信息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共18个教学单位。另设有11个在编科研机构、10个新型研究机构、3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人权研究院),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法学教师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是首批经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1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参与组建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第二批获得认定的2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牵头组建的“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哲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英语、德语、翻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共24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3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9个一级学科参评并全部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并列全国第一,政治学排名全国第八,社会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取得较好成绩。   学校先后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25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其中有实质合作的世界五百强高校占比60%。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千余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数百名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2008年建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挪威共建4所海外孔子学院。   学校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学校将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规律,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办成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沿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于1977年5月建立的。第一任院长胡乔木,第二任院长马洪,第三任院长胡绳,第四任院长李铁映,第五任院长陈奎元,第六任院长王伟光,现任院长谢伏瞻。   建院前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有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法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和情报资料研究室等14个研究单位,总人数2200多人。   从1977年至1981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成立了工业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财贸经济研究所、新闻研究所(现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后与世界经济研究所合并成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西欧研究所(现为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研究生院和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等16个研究和出版单位。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东欧中亚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也在这个时期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1年以后成立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政治学研究所、台湾研究所和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现有研究所31个,研究中心45个,含二三级学科近300个,其中重点学科120个。全院总人数4200多人,有科研业务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76名,中级专业人员1200多名。他们中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学术造诣高深的专家学者和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科研骨干。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行创造性地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   科研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是与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同步进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除组织各研究所承担相当数量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外,还根据国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和各学科的特点及其发展,确定院重点项目和所重点项目。同时积极承担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或委托的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重点研究项目通常是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的,参加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接受院、研究所的委托或自愿选择研究任务。许多重大课题,由多学科的学者参加,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进行研究。也有一部分科研业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独立地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的积累和利用,是各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综合性的图书馆,绝大部分研究所设有专业性的图书馆,拥有古今中外的基本文献资料,馆藏图书已达537万余册。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善本典籍、珍本图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和各研究所,分别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图书资料交换关系,并通过各种动态性、资料性刊物和文献题录、论文索引等信息载体,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学术信息。   学术交流   广泛地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坚持的方针。近些年来对外学术交流不断发展。在交流规模上,从1978年10多批数十人次发展到1995年1398批、4100多人次。在地区分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交流已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国外约200多个社科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基金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交流关系,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交流协议。交流对象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的元首、政府总理、内阁长官及政界、学界著名人士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访问、讲演,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国际机构代表以及海外记者也经常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学术访谈。频繁的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且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外交流,有互派学者考察访问、开展合作研究、互派长期留学进修生、举办双边或多边学术研讨会、互邀学者讲学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各个学科,无论是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传统学科,还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制建设和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在对外学术交流中都得到了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得更加活跃。   日益发展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对繁荣中国社会科学事业、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对外学术交流与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对外学术交流,促进重点科研项目和学科发展。一批研究人员通过留学进修和访问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业务上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许多人已成为科研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科研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术著作、科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科研产品。建院以来,共出版学术著作4293本,科学论文54517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7268份,翻译著作2787本,翻译论文16108篇,以及相当数量的古籍整理、校勘、注释、各种工具书和普及读物。年平均出版学术著作300本、科学论文3890多种、研究报告510多篇。   这些科研成果阐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咨询;为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推动学科建设。许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学评论》、《世界经济》等82种学术刊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信息。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宗旨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共建的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建设和首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始建于1949年11月6日,创办之初由财政部主管,历经中央税务学校、中央财政学院、中央财经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发展阶段,1996年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建设高校,2012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年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长期以来,学校秉持“忠诚、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传承“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   学校总占地面积1027165平方米,其中学院南路校区占地面积141962平方米,沙河校区占地面积789798平方米。   截至2018年12月,全校教职工1774人,其中专任教师1210人。教授3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5.70%,副教授46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19%;具有博士学位者89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3.55%。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10097人,硕士研究生4609人,博士研究生675人,成人教育学生2558人,留学生282人。   学校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为主体,文学、哲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设有51个本科专业,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拥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应用经济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和会计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工商管理、统计学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经济二级学科和经济信息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交叉学科等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和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和法律等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等3个专业学位于2010年获批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全国保险、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我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7门,6门国家级公开视频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先后获得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4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5个试点项目之一“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精算研究院、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保险风险分析与决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财经研究基地和首都互联网经济发展研究基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老一代教师中,著名经济学家和学者陈岱孙、崔敬伯、崔书香、李宝光、刘光第、胡中流、李天民、张玉文、闻潜、姜维壮、魏振雄、王佩真、侯荣华、李继熊等先后在校任教,其中一些老教授仍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学校先后有45人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学校拥有“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7人、“万人计划”哲社科领军人才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支持人才”等各类杰出人才。学校是首批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人文社科类院校。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近年来,学校着力在全球范围内平台式引进大批海外优秀人才,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学院领导和学术带头人,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劳伦斯·克莱因、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罗伯特·恩格尔、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等担任学校学术委员、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为学生授课。   作为我国经济学、管理学学科领域的重要科研创新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2016年以来,学校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68项。学校举办的各类论坛和高水平国际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进入新世纪,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学校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立了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6年和2007年,学校相继成为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首批高校。2010年, 学校成为国家“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院校和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   学校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校、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170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举办的中澳、中美和中荷三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了本硕博层次的全覆盖,在巴西承建的孔子学院进入全球示范孔子学院行列,在澳大利亚成立了商学和经济学联合研究中心,在德国建立了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在日本建立了学生海外学习基地。学校具有国际化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共有八个教学项目获得了AMBA、英国精算师协会等六个国际学术组织认证。学校设立了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每年来校访问和讲学的外籍专家和教师达到五百余人,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学校每年通过国家公派项目、校际交流项目等派出近六百名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自2005年以来,先后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和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等项目实施院校。从2006年开始承担国家援外项目,先后对来自90余个发展中国家1000余名政府高级官员进行培训,受到了广泛好评。   学校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发展优势,经过科学论证,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将中央财经大学建设成为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简称山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 山东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性大学。其主体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是继京师大学堂之后中国创办的第二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办学的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据2018年8月山大官网信息显示,山大总占地面积8000余亩(含青岛校区约3000亩), 形成了一校三地(济南、威海、青岛)八个校园(济南中心校区、洪家楼校区、趵突泉校区、千佛山校区、软件园校区、兴隆山校区及威海校区、青岛校区)的办学格局;设有55个教学院系,4所附属医院,3所非隶属附属医院,11所教学、实习医院;有一级学科博士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5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7个,本科专业1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1个;在职教职工7493人(不含附属医院),其中教授1246人,博士生导师897人;全日制本科生40789人,研究生18816人,留学生3791人。 山大校史 追根溯源 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在济南创办的官立山东大学堂。建校以来,山东大学随着社会的变革,由晚清王朝、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历史阶段。期间曾几度更名,有过停办、重建、合校、搬迁的多次变革,曾在不同时期汇纳过各类大学,也曾分出过十多所高等院校。 · 山东大学堂 1901年,山东巡抚袁世凯上奏《山东试办大学堂暂行章程折稿》,同时调蓬莱知县李于锴进行筹备。是年10月《折稿》获准,在济南泺源书院正式创办了官立山东大学堂。周学熙任管理总办(校长)。第一批招收学生300人,分专斋、正斋、备斋、分斋督课。聘请中西教习50余人,后增至110多人,美国人赫士为总教习。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外国语等20多门。学制初为三年,后改为四年。 1904年,学校迁入济南杆石桥新址,改为山东高等学堂。 1911年,又改称山东高等学校。1912年,国民政府实行全国设立大学区,各区中心城市设大学,各省设专门学校的体制,山东隶属中心城市北京,按章大学堂应予裁撤,因为等候正科两班结业,至1914年停办。师生分别转入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六个专门学校,校长丁维椽继任商业专门学校校长,校舍由法政专门学校使用。山东大学堂在建校14年中,共培养毕业生770人,选送去欧美和日本留学的59人。其中徐镜心、张伯言等人在日本参加同盟会,被孙中山先生委任为山东同盟会负责人。山东大学堂是山东省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学校,也是山东大学历史的起点。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北邻黄河,西依嵩山,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特色高校之一,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建校于1948年。现有文北校区、文南校区和郑东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10万余平方米。学校建有各类教学实验室,图书馆纸质藏书270多万册,电子文献700多万册。教学、科研、体育场等基础设施齐全。校园四季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郑州市花园式单位,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兼有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哲学等学科门类。学校自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法学、哲学、地理学、马克思 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另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法律、农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审计、新闻与传播、社会工作、工程管理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经济管理与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哲学、法学、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城乡规划学10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

泰国博仁大学

   博仁大学(英文:Dhurakij Pundit University)泰国博仁大学是一所泰国国家级优秀的私立高等学府,是由 Sawai Sudhipitak 博士 和 Sanan Ketudat 先生于 1968 年 5 月 30 日共同创建。泰国博仁大学前身为“博仁学 院”,经过 50 年的不断努力发展,现已成为泰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博仁大学教 学体系完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雄厚的师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泰国博仁大学(DPU) 现有学生21600人,教职工1800人,设有学士学位专业60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个、硕士学位学科19个、博士学位学科6个,及14个学院和7个研究所(中心),目前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 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教学体制。泰国博仁大学校园环境优美,配备运动场、室内室外篮球场、游泳池、室内排球场等设 施,深受留学生和本国学生的欢迎。   博仁大学  (DPU)泰文名称“Dhurakij Pundit”的涵义是“商业知识”,所以管理类学科始终是博仁大学(DPU)重点打造的核心专业。从建校至今,“Work Purifies The Soul” 和 “Business Professionals Build A Nation”一直是激励博仁大学师生员工不断努力进取、超越现状的座右铭。其指导思想来自于两位创办人的理念,他们坚信具备坚实经济理论基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以博仁大学在教授学生各科基础理论的同时,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道德内涵的培养,进行不同思维模式的均衡教育,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毅力,努力打造博仁大学的高级工商人才品牌。迄今为止,DPU已向社会输送了逾万名各类经济管理人才,同时,在商业、经济、科技等领域中开展的各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博仁大学(DPU)已经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尤其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在泰综合实力排名前十。并且与欧美和中国的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交流及继续深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现任党委书记蒋昌忠教授,校长段献忠教授。   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新中国第一任湖南大学校长,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形成了“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许多毕业生成长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师生中先后有34人当选为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居在湘高校第一,并稳居部属高校第一方阵。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专业学位授权,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2 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4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00余人,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院士8人(含双聘院士),“千人计划”53人,“万人计划”学者13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青年学者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3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4人,湖南省“百人计划”学者64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8个,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15000余人。设有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教学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卓越计划”国家级试点专业、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5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2门。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近1400项,其中包括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 “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冠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SAE方程式赛车新秀奖、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冠军等。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获得"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总分第一名,并获得唯一特等奖。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全国一等奖。2016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三项。在国际上,有本科学生获得了有全球设计界“奥斯卡”之称的德国“IF国际设计大奖”(iF Design Award)和全球设计界公认最高奖项的德国“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Award);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获得金奖等。   学校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与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4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15个湖南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目前参与组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牵头建设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   近十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800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国家专利金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奖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7项,二等奖24项,湖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6项、二等奖60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1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0项。   学校还建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长沙高新区麓谷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56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32 个省(市,自治区)和上千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运营管理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是国家设立的第三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现已为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事业等近数百家用户单位提供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及大数据处理服务。   目前,学校已与世界上1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聘请的长短期外国专家达300多人次,全年招收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以及港澳台学生1000余人。与韩国湖南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成为湖南省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53.19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4.593万平方米。拥有藏书690余万册,其中中外文数字资源本地镜像128TB。全网支持下一代互联网IPV6,万兆骨干地面有线网已覆盖所有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公寓,无线校园网已覆盖南北校区教学区,校园网联网计算机达3万多台,出口带宽6.7G,结合移动技术实现多渠道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及服务,数字化校园建设成绩显著。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刘少奇、华国锋、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克强等领导同志来到学校视察,留下了“湘楚人才的摇篮”“惟楚有才,今斯更盛”“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等赞誉。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历经千年沧桑的湖南大学,将继承和发扬岳麓书院优秀的教育和文化传统,遵循现代大学办学规律,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改革创新,强化特色,为创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简称UI或U of I,创建于1867年,是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大学系统,也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立大学系统之一,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其三所分校分别位于厄巴纳-香槟地区(Urbana-Champaign,该大学旗舰校区)、芝加哥(Chicago,全美第三大城市,著名金融中心)以及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又称春田市,伊利诺伊州的首府)。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是美国顶尖的综合研究型大学,是美国十大联盟创始成员和美国大学协会成员,被誉为“公立常春藤”,在此学习和工作过的校友中有28 位获得诺贝尔奖,2017年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第36位,2016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30位。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是芝加哥地区最大的研究型大学,美国一级国家级大学,在城市事务、医学和健康科学领域处于领先水平,拥有全美最大的医学院。伊利诺伊大学斯普林菲尔德分校是一所文理大学,在美国中西部公立大学中名列前茅。       伊利诺伊大学与中国有着特殊的关系,早在1906年,时任校长爱德蒙·詹姆斯致信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建议将庚子赔款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后来发展为庚子赔款奖学金,诸多的中国学生藉此得以留美深造。在1911-1920年间,伊利诺伊大学收留和培养了多达13的留美中国学生,是对中国学生最友好的美国大学之一。该大学还是最多元化、国际化的大学之一,2014年,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国际学生人数在全美大学排名第三,位列美国公立大学榜首。

教务公告

更多

快速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