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ile/p/20190129/f96dbd0f98fdc84e8eee81db10ad5b13.png

在职研究生

招生院校

,,

..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坐落在有“三峡明珠”、“世界水电之都”之称的宜昌市,是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996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现面向全球招收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3个学科为“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现有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3个专业学位领域,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强高校”。现有博士生导师178人,硕士生导师1466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工程和专家180余人。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及21位院士在内的200余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

三藏文化

三藏集团,经过多年积累,在董事长臧其超的带动下,用他28年的企管智慧及投融经验,坚持稳步推进12433的企业战略。以“永远价值大于价格,永远靠谱务实奋斗”为宗旨,目前成功帮助300+好项目转型、升级,并参股182家企业,24家挂牌。三藏集团,将全力以赴打造以学习、圈子、资源、资金、并购、上市为主的“企业智慧孵化生态圈”,赋能我们的会员企业。力争帮“百万家”企业转型,助“千万家”企业升级;参股“万家”企业,拥“百家”上市股。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简称“上海交大”,位于上海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位列“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Universitas 21、21世纪学术联盟的重要成员。 [1-3]   学校创建于1896年,原名南洋公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多个源头之一;1911年更名为“南洋大学堂”,1929年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1949年更名为“交通大学”;1955年,学校迁往西安,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两部分独立建制,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1999年,原上海农学院并入学校;2005年,学校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为新的上海交通大学。 [1-2]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七宝、浦东等6个校区,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共有29个学院/直属系,24个研究院,13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12个直属单位;全日制本科生(国内)16221人、研究生(国内)30895人,学位留学生2722人;专任教师3014名,其中教授989名,两院院士45名;本科专业6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8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个。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简称“上海财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海外高层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11计划”;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由教育部、财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                   学校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的商科,它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研究商学的高等学府。1921年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成立“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此后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国立上海商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学院”等多个历史阶段,在1985年9月定名为上海财经大学。     截止至2017年9月,上海财经大学占地面积826亩,设有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国定路777号,中山北一路校区位于中山北一路369号,昆山路校区位于昆山路146号。学校有专职教师1043人,有各类在校生20419人,其中全日制15159人。从学生分类看,本科生8041人,硕士生6053人,博士研究生1166,学历学位留学生826人。     1917年9月,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中央大学前身)创办商业专修科,著名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杨杏佛任商科主任。                1921年9月,商科扩充改组并迁址上海,改为国立东南大学、暨南学校合设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最早的商科大学。1922年7月,学校改为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著名教育家、学校首任校长郭秉文和著名经济学家、学校教务长马寅初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他们致力于在中国推广现代商学;1923至1924学年期间,上海商科大学16名中国教员中,有11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美国名校。

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

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SAIFR)(Shanghai Advanced Institute for Financial Research,SAIFR)(以下简称“研究院”)成立于2019年,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的教授和校友发起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研究院汇聚了多位顶尖金融学者和资深业界人士组建核心专家团队,致力于探索国际金融发展新趋势,求解国内金融发展新问题,紧扣金融行业新需求,努力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研究平台和高端智库,提升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东方智慧商学院

东方智慧商学院成立于2014年,由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赵越教授与他的一群有着共同理念的EMBA学员们共同创办。以东方的儒道释智慧结合西方管理科学,帮助中国企业家取势、优术、明道,提升中国企业家的集体智慧和境界,为中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商界精英,同时也为具有同样传播东方智慧理念的优秀管理学教授和导师们提供一个传播知识和智慧的平台。东方智慧商学院旨在帮助发展中遭遇瓶颈或想要实现业绩突破的企业,以及那些希望通过持续学习,实现自我提升的企业家和他们的高管团队,帮助企业快速提升管理团队的整体竞争能力和长期生存能力;并为众多有善心、有诚信、有智慧的企业家和企业导师们建立一个持续进步,资源互通的智慧大家庭。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涵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院校,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立格联盟”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七所AMBA、CFA协会认证院校,财经一流学科建设联盟理事长单位,是教育部表彰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由教育部、财政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建设,被誉为“五院四系”的全国重点政法大学与“五财一贸”的全国重点财经大学。      学校源于1948年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陈毅担任筹委会主任的中原大学。2000年,原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的中南财经大学和原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共同组建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校秉持“博文明理·厚德济世”校训,传承“希贤希圣·不舍昼夜”之精神,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业人才。      截至2018年10月,学校占地2800余亩,建筑面积110万余平方米;图书馆图文藏书790万册;学校教职工2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硕士生8100人,博士生1300余人。  

中厚明德商学院

EDP研修班,是您培训与拓展人脉的首选课堂,包括总裁班,电商班,市场营销班,咨询电话:400-061-6586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于教育部,由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纪宝成、陈雨露先后担任校长。现任党委书记为靳诺教授,校长为刘伟教授。   建校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形成了“人民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的重镇、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的高地三大办学特色,被誉为“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1950年至今,国家历次确立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均位居其中。学校是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早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继续教育为辅助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发展体系。学校是我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现有30个教学单位、25个跨学院研究机构,另设有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深圳研究院等。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1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89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29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1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   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连续十五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29篇,占全国已入选人文社科优秀博士论文总数的12%,在所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第一。   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17年公布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获评A类学科总数为14个,其中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获评A+,政治学、哲学获评A,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获评A-,A+学科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四。   截至2018年8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869人,其中教授674人,副教授779人。学校有19名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受聘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65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先后有476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万人计划”入选者23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1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入选者2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84人,“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有6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4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8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名师辈出,俊彦云集,已故名家大师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庞景仁、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吴大琨、萧前、林文益、阎达五、阎金锷、方生、高鸿业、钟契夫、吴宝康、彭明、彦奇、曾宪义、宋涛、萨师煊、王传纶、李文海、许崇德、刘佩弦、周诚、王思治、方立天、郑杭生、夏甄陶、周升业、罗国杰、蓝鸿文、甘惜分、黄顺基、庄福龄、孙国华、李占祥、高放等为学校的学科发展、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老一辈著名学者黄达、戴逸、卫兴华、胡钧、陈共、严瑞珍、高铭暄、王作富、许征帆、何沁、方汉奇、赵履宽、邬沧萍、陈先达、张立文、钟宇人、吴易风、胡乃武、周新城、赵中孚等成就卓著,耕耘不辍,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2018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共有全日制在校生27134人,其中本科生11163人,硕士生10489人,博士生3941人,留学生1541人。留学生人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茅。学校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多、门类全、综合水平高的优势,积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理论型、管理型优秀人才,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共培养了26万名高水平的优秀建设者和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领袖人才,其中既有许多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又有许多闻名遐迩的企业家,政绩斐然的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卓有建树的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注重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在不断发展学术、繁荣学术的同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校已有许崇德、王利明、曾湘泉、黄卫平、史际春、秦宣、李景治、翟振武、杨凤城、郭湛等教授11次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报告;自许崇德教授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法制讲座作报告以来,学校已有高铭暄、龙翼飞、郭寿康、王利明、林嘉、刘春田、朱信凯、吴晓球等教授10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专题讲座,分别都是参加学者最多的高校。一大批教师为中央领导和中央国家机关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估(OGGI)”、“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项目。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65万余项,共获得经费30.22亿余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前列。学校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04至2017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我校论文数量连续14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一。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1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国索邦大学等55个国家和地区的27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港澳台地区25所高校(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截至2018年8月,作为中方合作伙伴,学校共参与了海外12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其中欧洲6家,美洲4家,非洲1家,亚洲1家。学校自2009年始,每年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学校还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包括世界汉学大会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授予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世界知识产权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翰•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罗德里格斯等14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约翰•纳什、泽尔腾、托马斯•谢林,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尼克拉斯•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台湾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塞浦路斯总统尼科斯·阿纳斯塔西亚迪斯,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阿利耶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吉尔吉斯斯坦外长阿布德尔达耶夫等83位知名人士为名誉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400余万册(包括线装古籍40余万册),电子图书299万种,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48种期刊和六大系列数据库产品,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北京市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首都劳动奖状”、“北京市教育创新先进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平安校园示范校”、“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特等奖”、“首都城市环境建设样板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全体师生员工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贺信精神,围绕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始终不忘“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不忘“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担当,不忘培养“人民共和国的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不忘“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追求,不忘“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思想库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大学形象建设和美丽校园建设“五大战略”,为把学校早日建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   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最初在北京沙滩红楼办学,1954年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三院办学格局。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进修生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并入中国政法大学。   学校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重镇”。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多万人。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治思想的更新,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时,学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2017年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并就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人才培养和青年成长成才发表重要讲话,为中国政法大学的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学校现有在校生17233人,其中本科生9488人,研究生6905人,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840人;教师912人,教学科研岗教师中教授319人,博士生导师197人、硕士生导师663人,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获得者占比达90.90%。   学校设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欧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国际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法治信息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共18个教学单位。另设有11个在编科研机构、10个新型研究机构、3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诉讼法学研究院、法律史学研究院),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证据科学研究院),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法治政府研究院),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人权研究院),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创新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教师法治教育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法学教师培训基地,1个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联系单位。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是首批经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1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参与组建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第二批获得认定的2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牵头组建的“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哲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英语、德语、翻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共24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3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9个一级学科参评并全部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并列全国第一,政治学排名全国第八,社会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取得较好成绩。   学校先后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258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其中有实质合作的世界五百强高校占比60%。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千余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数百名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2008年建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挪威共建4所海外孔子学院。   学校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学校将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规律,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办成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沿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于1977年5月建立的。第一任院长胡乔木,第二任院长马洪,第三任院长胡绳,第四任院长李铁映,第五任院长陈奎元,第六任院长王伟光,现任院长谢伏瞻。   建院前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有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法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和情报资料研究室等14个研究单位,总人数2200多人。   从1977年至1981年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成立了工业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财贸经济研究所、新闻研究所(现为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世界政治研究所(后与世界经济研究所合并成立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西欧研究所(现为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研究生院和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办公室等16个研究和出版单位。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东欧中亚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和拉丁美洲研究所也在这个时期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   1981年以后成立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文献信息中心、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政治学研究所、台湾研究所和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现有研究所31个,研究中心45个,含二三级学科近300个,其中重点学科120个。全院总人数4200多人,有科研业务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76名,中级专业人员1200多名。他们中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学术造诣高深的专家学者和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科研骨干。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进行创造性地理论探索和政策研究,肩负着从整体上提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水平的使命。   科研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是与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同步进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除组织各研究所承担相当数量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外,还根据国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和各学科的特点及其发展,确定院重点项目和所重点项目。同时积极承担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或委托的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任务。重点研究项目通常是以课题组的形式进行的,参加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接受院、研究所的委托或自愿选择研究任务。许多重大课题,由多学科的学者参加,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进行研究。也有一部分科研业务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独立地进行研究。   文献资料的积累和利用,是各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综合性的图书馆,绝大部分研究所设有专业性的图书馆,拥有古今中外的基本文献资料,馆藏图书已达537万余册。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善本典籍、珍本图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和各研究所,分别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图书资料交换关系,并通过各种动态性、资料性刊物和文献题录、论文索引等信息载体,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学术信息。   学术交流   广泛地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坚持的方针。近些年来对外学术交流不断发展。在交流规模上,从1978年10多批数十人次发展到1995年1398批、4100多人次。在地区分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交流已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国外约200多个社科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基金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交流关系,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交流协议。交流对象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广大发展中国家。许多国家的元首、政府总理、内阁长官及政界、学界著名人士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访问、讲演,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国际机构代表以及海外记者也经常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学术访谈。频繁的交流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而且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外交流,有互派学者考察访问、开展合作研究、互派长期留学进修生、举办双边或多边学术研讨会、互邀学者讲学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各个学科,无论是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等传统学科,还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法制建设和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密切相关的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在对外学术交流中都得到了发展,科学研究工作开展得更加活跃。   日益发展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对繁荣中国社会科学事业、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对外学术交流与课题研究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对外学术交流,促进重点科研项目和学科发展。一批研究人员通过留学进修和访问交流,拓宽了学术视野,业务上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许多人已成为科研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科研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术著作、科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科研产品。建院以来,共出版学术著作4293本,科学论文54517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7268份,翻译著作2787本,翻译论文16108篇,以及相当数量的古籍整理、校勘、注释、各种工具书和普及读物。年平均出版学术著作300本、科学论文3890多种、研究报告510多篇。   这些科研成果阐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咨询;为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推动学科建设。许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学评论》、《世界经济》等82种学术刊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信息。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宗旨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科学院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建院以来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成立之初,在中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迅速凝聚了一批海内外优秀科学家,组建了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在“向科学进军”中发挥了先导和主力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率先打开与西方国家科技合作的大门,率先实行所长负责制、开放实验室,率先设立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创办了联想集团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挥了改革先行者的作用。世纪之交,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凝练科技创新目标,调整重大科技布局,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具备了引领我国科技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在新时期新阶段,作为党、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正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努力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即“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围绕现代化建设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产生了许多开创性科技成果,奠定了新中国的主要学科基础,自主发展了一系列战略高技术领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体系,带动和支持了我国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以及载人深潜、深渊科考关键核心科技问题的攻克,为国家安全和战略科技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成功研制第一台计算机、曙光超级计算机、龙芯系列通用芯片,到单精度千万亿次超级计算系统、寒武纪人工智能处理器,在我国计算机技术自主创新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从发出中国第一个电子邮件,到建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网通与无线传感试验网,成为网络科技和网络产业的开拓者。   ——从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到煤制乙二醇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煤合成油技术、煤制烯烃技术及工业化应用,不断开辟我国化学工业的新方向和生长点。   ——从陆相成油理论,到海相成油的探索,为我国摘掉贫油帽子、大规模开发油气田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   ——从自主研制的氯霉素、青霉素,到原创的青蒿素合成、丹参多酚酸盐、盐酸安妥沙星,在我国药物自主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从开创中国海洋养殖业,到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到生物育种,引领了我国高新农业科技的发展。   ——从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首次证明诱导多能干细胞、人类基因测序、首次实现体细胞克隆猴,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重要原创成果。   ——从开创数学机械化证明、有限元方法,到多元复变函数论、辛几何、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登上世界数学的高峰,奠定了数学研究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   ——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建成上海光源、“中国天眼”FAST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打造了多学科创新的重要平台。   ——从铁基超导纪录刷新,到中微子振荡模式、量子通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三重简并费米子的研究,在物理学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从暗物质卫星“悟空”发射成功,到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遨游太空,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走向世界前沿。中国科学院率先建立研究生制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新中国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实行学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后制度。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以来,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核心、覆盖全院研究所的教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段式研究生教育模式,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建院以来,先后由郭沫若(1949~1978)、方毅(1979~1981)、卢嘉锡(1981~1987)、周光召(1987~1997)、路甬祥(1997~2011)和白春礼(2011至今)担任院长,他们为中国科学院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全国先后有1300余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中国科学院汇聚和造就出一大批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其中代表人物有“两弹一星元勋”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赵九章、钱骥、钱三强、钱学森、郭永怀、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张存浩、程开甲、于敏、赵忠贤、刘永坦,新中国主要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华罗庚、苏步青、吴有训、周培源、严济慈、庄长恭、曾昭抡、张钰哲、竺可桢、贝时璋、童第周、冯德培、钱伟长、李薰、周仁等,还有冯康、王应睐、陈景润等一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杰出科学家,以及南仁东、王逸平等“时代楷模”。中国科学院立足创新实践,培养造就了近千名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物和科技尖子人才,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通过“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900余人,700余人在重要国际科技组织担任重要职务。同时向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成建制向国防部门、工业部门、行业、地方、大学等输送了大批科技人才,有力支持了我国科研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涌现出一批高科技企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广大院士,团结带领全国科技工作者,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的重大问题,开展科技咨询和评议,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宏观决策,充分发挥了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咨询机构的作用,组织和动员全国科学家制定国家十二年远景规划,提出实施“863”计划、建立科学基金制度、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建立中国工程院、发展我国先进核能、建设可持续能源体系等一系列重大建议。中国科学院构建了学部与实体有机结合的战略研究体系,持续深入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前瞻思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提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促进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等战略研究报告,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系统科学建议和系统解决方案,从而引领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   如今的中国科学院,集科研院所、学部、教育机构于一体,确立了“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以及“三个面向”“四个率先”的办院方针。全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学(与上海市共建上海科技大学)、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70多个野外观测台站,承担2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正式职工7.1万余人,在学研究生6.4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一些领域方向也具备了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良好态势。在解决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批科学家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发挥了关键和中坚作用,并作为我国科技界的代表活跃在国际科技前沿。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时期,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正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自觉性和坚定性,贯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出创新贡献,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追求学术卓越,以深化改革促进创新发展,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跨越”的指导思想,前瞻谋划,系统设计,积极思变,主动改革,以点带面,蹄疾步稳,努力实现“四个率先”的目标。   着眼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率先行动”计划将实施“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是到2020年左右,即建党100年时,高质量完成“创新2020”各项任务,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骨干引领作用。   第二步是到2030年左右,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为在新中国成立100年,也是中科院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Sun Yat-sen University, SYSU),简称“中大”,由孙中山先生创办,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是中国南方科学研究、文化学术与人才培养的重镇。         中山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是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广东省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已经成为一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综合性大学,正努力成为全球学术重镇。        学校有1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领域数量位居国内高校第2位,其中有14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在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33个参评学科有16个学科进入水平排名前5,32个学科进入水平排名前10。        现有院士(含双聘)20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1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6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 国家级人选2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70人,历次主持“973”项目和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0人次。 拥有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经济管理等多个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内、国际认证。学校现由广州校区、珠海校区、深圳校区三个校区、五个校园及十家附属医院组成。    

中房商学院

学院前身源于 2000 年成立的中山大学金融地产教育中心,是国内知名高校中率先专业 从事城市建设与地产开发领域高端教育的机构,以其 20 多年全面的教育资源积累、完善的 教学体系、丰富的教学经验、务实的办学理念、广阔的校友资源、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 社会口碑、灵活的教学形式、巨大的平台价值,被誉为“城建与地产教育的黄埔军校”“国 内城建与地产教育的领导品牌”“城建与地产教育华南第一品牌”。学院 20 年来一直以 “提升企业及企业家生存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的教学理念为己任;秉承“信仰坚若磐石,探 索永无止境”的坚韧、专注、创新、进取的企业精神砥砺前行,致力于打造百年商学名校, 成为“助力产业升级和城乡发展,推动思维进步与时代变革的摆渡人”,构建起融“商学+ 产业+智库+资本+平台”于一体的中房产业生态链体系。

众行集团

众行集团成立于1999年7月,是中国第一批管理咨询、培训公司之一 培养了最多的职业培训师队伍,包括来自于宝洁、雅芳、可口可乐等著名500强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和本土企业精英。 出版了一百多套管理培训类书籍和音像制品,名列该领域第一。 最早将美国培训认证协会(AACTP)的TTT(培养培训师)培训、埃里克森教练技术、行动学习促动技术、美国管理会计师认证、特劳特战略定位、LEADNOW!行动领导力、AAR复盘等专业技术引入到中国培训市场并发扬光大。 2008年起,众行践行专业化战略,将各事业部拆分为各个专业公司,并以"数一数二"的原则要求各专业公司在所在领域保持前二的市场定位……

优清教育

优清教育总裁研修课程热招中... 包括:国学百家讲堂与智慧传承班,产业资本家募投实战班,公司治理与资本运营实战总裁班,中国文商领袖后emba高端班等,课程咨询:4000616586

信韩大学

信韩大学由韩国信兴大学和韩北大学2014年3月合并而来。合并后,就业率低的传统学科和专业大量减少,全校专业数量由合并前的40余个减少至20余个,成为韩国最具有专业竞争力的大学。信韩大学是韩国唯一一所在韩国教育部备案,可以中文授课的综合性本科大学。

冷启动爆品研究中心

广州冷启动战略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为企业提供爆品策划的咨询公司,公司核心创始人罗启东和徐洪先生通过大量咨询实践,并深度研究人类行为心理学,洞察出超级爆品就能激活用户潜意识,不烧广告同样能让用户产生无意识购买行为,冷启动将这一行为背后的原理命名为“爆品映射定律”,在爆品咨询领域第一次提出了原创爆品理论。冷启动在“爆品映射定律”这一原创理论基础上,构建出“战略三道、爆品三维、品牌三板斧”等三大体系为核心的超级爆品新商战系统。

刘清西点培训学校

刘清的理念是:技术、智慧、修养。一个真正的刘清人还要具有热心、正直、善良"品格。刘清人坚持帮助学员学到最好技术,帮助学员创业成功“的使命不动摇,坚持"不断进步,专业态度,团队合作”的行为理念不动摇,坚持"学员第一,优质服务”的服务理念不动摇!坚守使命,书写大善大爱

创业酵母

北京创业酵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业酵母)成立于2014年11月,总部位于北京,并在上海、杭州、成都、深圳设立分公司。 基于对数千家企业的长期研究,并对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企业的发展特性进行总结,创业酵母创建了以“人、财、务”为核心的「组织创新学科」,帮助企业建立精细化营运系统,提升管理认知,提高管理效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增长。 创业酵母立足中国、影响全球,客户覆盖中国、美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60个国家或地区;截止目前已服务302家上市公司,线下深度服务过的各行业领军企业超过5000家,在线全网覆盖企业超过100万家。

加一研究院

加一研究院秉承“掀起商业教育变革”的理念,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实践,汇聚全球最优师资,采用跨学科教学方式,深入研究企业经营的“中国模式”,用“增长法则”助力企业成长。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   现任校党委书记邱水平、校长郝平。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七五”、“八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十所大学之一。“九五”期间,又被首批列入“211工程”建设计划。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十五”期间,学校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11个学科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北京师范大学占地面积1191亩(海淀校园、西城校园、昌平校园G区),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集中地。全日制在校生2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0105人、研究生12756人、长期留学生1600余人。现设3个学部、23个学院、2个系、10个研究院(所)。馆藏图书470余万册,电子图书830余万册。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7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4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5个一级学科、11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现有5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9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现有39个学科涵盖10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16年一级学科评估(第四轮)结果,我校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戏剧与影视学、地理学6个一级学科获评A+,2个一级学科获评A,7个一级学科获评A-,获评A+数量居全国高校第六位。在英国高等教育调查公司(QS)2018年公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我校排名第292位,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排名第11位。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人文社科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2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北京市新型智库1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25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丰富,是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试点学院1个,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话剧);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个,承担教育部、文化部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现有校本部教职工3120人,其中专任教师2064人,92%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16%的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学历。现有两院院士8人、双聘院士15人,资深教授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9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5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6个。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共计82人次。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广泛。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所大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瑞士、西班牙、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有学生交流项目的合作。学校先后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加拿大道森学院、丹麦奥尔堡大学、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美国威廉玛丽大学、美国塔夫茨大学合作建立了8所孔子学院。接收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4100余人次,学历生占长期留学生的比例约为78.6%。     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明确到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当前,学校正着力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和“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正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北京智通汇博

北京智通汇博酒店管理培训 ,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较早开设系统化酒店管理培训的专业机构。中心以“根植中国商业,服务酒店行业”为使命,在全国开展酒店管理的教育培训、学术交流、咨询诊断等工作。现拥有高级讲师15人,兼职职业讲师22人,并成立了市场调研小组与课程研发小组。十一年来为中国酒店行业培养30000余人才。

北创商学院

北创商学院集课程研发、教学管理、实践课堂、定制内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学院。针对当前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家量身定制专项课程,为企业家学习深造、互动交流、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依托地方政府资源,全面赋能企业发展。 目前开设创新领袖高端课程、!企业创新经营与数字化转型、人力资源管理、招投标全流程技能提升相关课程,深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将理论学习和企业实战相互融合,助力企业家全面提升,助,全面赋能企业发展。学院以“纾困惠企、靶向赋能、异业兼容守正创新”为宗旨,以“开放、创新、共融、共享”为理念,首创“商学院双导师”学习模式,以“源于实践、用于实战”的指导原则,打造企业家学习深造首选平台。

北清智库商学院

北清智库商学院总裁研修课程热招中...包括北清智库商学院工商管理班、北清智库商学院EMBA班、北清智库商学院房地产总裁班、北清智库商学院金融总裁班等。更多详情咨询400-061-6586

北清经管高等研究院

北清经管高等研究院创办于 2016 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本、硕、博毕业 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并已取得卓越成就的教授、专家、学者、企业家联合发起创建的一所富有特色的高等经济管理研究院。 以“以终身教育陪伴、成就新一代行业领 导者” 为使命愿景,以“汇聚好老师、传递真知识”为办学理念,以“求实、 进取、创新、协同、分享”为教学精神,致力于中国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中国 企业家成长与企业变革的深度研究、应用、引领,推动中国商业文明进步。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征程。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集团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千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近1万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六十年来,学校承载着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与推进科技进步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紧抓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可再生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十一大学院,59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电气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分别位列A档和A-档;“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跻身前1‰行列;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7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6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7人,3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支团队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学校现有7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技术、核电技术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果,现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28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十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33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0余项。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在前列。   学校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特殊贡献单位”称号;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140多个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合作,与合作伙伴高校实现了学分互认,开展了学生交流、科研合作、专家互访等项目。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商务部、科技部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备忘录;同德国黑森州--中国合作促进中心共同建立了中欧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同蒙古科技大学建立了中国—蒙古可再生能源创新中心;作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积极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各项工作,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在美国建立的西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是北美最大的孔子学院;举办多种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与国外高校开展来华留学生、“2+2”联合培养等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2017年11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的奋斗目标: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是“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实质转型,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再用10—15年时间,到2035年左右,“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实现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明确了学校总体发展思路是坚持“一个根本”,紧扣“两大任务”,抓住“三个导向”、突出“四个重点”,即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紧扣立德树人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抓住改革创新、特色发展、开放办学三个关键导向,突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四个重点,带动学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站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面向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九个坚持”为根本遵循,加快推进“双一流”特色、高质量建设,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书写华电人的“奋进之笔”,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

华商领军

启迪领军梦想,赋能领军智慧,共进领军成长,联合时代华商商学共同成立的华商领军企业培训联盟,更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有效结合时代华商区域深耕多年的纵深发展能力,与领军商学在全国布局的横向发展优势,形成“T”字型发展格局,以学员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专注领军企业成果转化,助推企业创新升级,为中国企业构建更立体、深度、科学的全面知识赋能,为新时代培育更多影响世界的中国领军企业家。

华夏商邦俱乐部

 华夏商邦俱乐部是华夏企业家的高端组织,为华夏企业家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互信互通共建共享”的资源型平台。俱乐部以全球华商 500强企业、领袖型企业家为核心,致力于满足广大企业家发展需要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全心全意为企业家服务,凝心聚力共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华夏商邦俱乐部以“三大高峰论坛”搭建的全国性高端智库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积累和汇聚了大量为企业服务的可直接落地的政府资源、企业资源、融投资资源、项目资源、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培训资源、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资源。 翻译 搜索 复制

华清建业商学院

华清建业是由清华、北大建筑总裁班优秀企业家共同联盟组建的学习交流平台和高端服务平台,深耕建筑领域十多年,专注于工程建筑领域的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业务咨询和企业联盟综合服务,是培育中国建筑行业现代企业及优秀企业家的摇篮。咨询电话:400-061-6586

华营管理服务

深圳科睿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品牌:华营管理服务)作为输出华为管理经验的专业学习平台,携手华为现任管理顾问、前资深高管,真实还原华为激活组织和建设组织能力的逻辑、方法和经验。平台拥有50余位华为现任顾问与前资深高管,8年来专注为企业提供华为管理公开课、私教坊、领导力工作坊、内训、过程咨询等服务,现已服务超过3500家企业,全国超过25000人在华营平台学习华为管理。 华营坚定初心,以“陪伴企业家成长、为组织赋能”为使命,致力成为中国企业可信赖的长期成长伙伴。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Nankai University,NKU),简称“南开”,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首批2011计划、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是“学府北辰”之一。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正式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而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湖南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往云南昆明,长沙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回天津复校并改为国立;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   截至2018年5月,南开大学占地445.19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2.5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4.00万平方米;有专业学院26个,本科专业8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专任教师2046人,全日制在校学生26568人,其中本科生15120人,硕士研究生8065人,博士研究生3383人。   历史沿革   初创时期   私立南开学校   南开大学由张伯苓和严修创办。1919年2月10日,   南开学校举行开学典礼;9月7、8日,南开大学招生考试。9月25日,南开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初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   1920年秋季,许桂英考入南开大学文科,开了南开大学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1921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   1922年3月,学校租定八里台村北村南公地两段共400余亩,兴建教学楼、男女生宿舍、教员住宅。   1923年6月,学校秀山堂、第一、第二男生宿舍、女生及教员住宅共9所全部竣工后,立秀山铜像以资纪念,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助建筑及设备费12万5千元,河南袁述之捐款7万元,开始兴建科学馆。8月,南开大学正式迁入八里台新校址。学校设文、理、商、矿四科外,增设预科,南开大学初具规模。   1927年至1937年,南开大学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卢木斋捐资10万元,开始兴建“木斋图书馆”。192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   1930年,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原文理、商三科改为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同时在理学院增设电机工程系,其后两年相继成立化学工程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到抗日战争前夕,南开大学已经成为拥有3个学院、12个系和2个研究所的高等学府,学生429人,教职员110余人。   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陈芝琴捐资建成“芝琴楼”,这个时期,办学规模有了较大发展,设备更加完善;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学校规模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 [7]   短暂发展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1937年7月,南开大学遭日本侵略军狂轰烂炸,三分之二的校舍   被毁。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   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   国立南开大学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   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包括私立南开大学七所中国高校的文理科学士毕业生成绩平均在八十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   探索前进   南开大学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开大学开始了   新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十分关心南开大学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视察;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校视察;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开;李鹏、朱鎔基等中央领导也曾先后视察南开。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工学院并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由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大学变成了一所仅拥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设有14个系,3个专修科。   1958年,南开大学的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学院。   1960年,设立地质地理系(1961年停办)、物理二系(1961年转入兰州大学)和哲学系。80年代前,长期停滞于9个系的设置,即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中文、外文、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等系。   1966年至1976年,南开大学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   1966年至19 71年,教学、科研工作完全瘫痪,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课。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学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1980年以后,南开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老专业基础好的优势,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构。文科重点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恢复了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高新科技类专业。到80年代中后期,南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81年11月26日,南开大学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   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南开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1988年,国家教委进行首批高等学校博士点重点学科的评选中,南开大学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共11个,位列高校第七。   1994年,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南开大学。   1995年12月,南开大学成为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   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进入首批国家教育工程“985工程”。   2001年,首批获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9年,中组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文件,确定南开大学等13所高校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2010年3月7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继续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筹备建设南开大学津南新校区。5月14日,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整建制划转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成立。   2013年,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认定;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4年12月,南开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联合研究生院获批设立。   2015年7月,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暨国家新材料研究院揭牌成立。8月,南开大学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9月,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建成启用,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   2016年8月3日,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在河西区微山路4号(原天津市第四医院)揭牌成立。   2017年9月,南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2018年1月,南开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挂牌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名单。5月,南开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南开大学入选。   办学规模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046人,其中,博士生导   师774人、硕士生导师865人,教授782人、副教授825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7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39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8人、青年拔尖人才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4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1人、主要成员29人,“973”和“863”首席科学家18人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2人、讲座教授16人、青年学者10人,“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64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8人,“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天津市杰出人才5人,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121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00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0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5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55人、创新型人才团队带头人12人、天津市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3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12个。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等,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任总统金大中、法国前总理洛朗·法比尤斯、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等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有一批海内外学者、政治家、企业家任兼职教授。   学科建设   2018年5月,学校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 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35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硕士点4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3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32个。   博士后流动站: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光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控制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社会学、哲学、政治学、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图书馆情报学与档案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学、化学、理论经济学、光学工程、历史学、应用经济学   独立设置的其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光学、动物学、微生物学 、农药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理论、企业管理、环境科学、中国古代文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植物学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世界史、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统计学   天津市第四期重点学科(2011年):哲学、中国史、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世界史、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数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法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政治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生物学、植物保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光学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天津市第五期重点学科(2017年):哲学、世界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经济学、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物理学、软件工程、法学、化学、植物保护、政治学、生物学、临床医学、社会学、生态学、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光学工程、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考古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中国史、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位授权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中国史、电子科学与技术、理论经济学、世界史、控制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物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学、化学、软件工程、社会学、生物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光学工程、公共管理、考古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博士点:农药学   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文学思想史△、保险学△、金融工程△、精算学△、城市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党的建设 、专门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国考古与古代物质文化、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实务、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史国别史、世界专门史(国际关系史)、光子学与光子技术△、生命信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精细化学品化学△、人工智能、环境管理与经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   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环境史△、数理经济、生物信息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哲学、中国史、电子科学与技术、理论经济学、世界史、控制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物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政治学、化学、软件工程、社会学、生物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外国语言文学、光学工程、公共管理、考古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心理学、植物保护、新闻传播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口腔医学、药学、美术学、设计学   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物流学△、国际事务与公共政策、文艺评论与创作△、城市发展与管理、信息安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公共政策、保险学△、金融工程△、精算学△、城市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党的建设 、专门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国考古与古代物质文化、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实务、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史国别史、世界专门史(国际关系史)、光子学与光子技术△、生命信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精细化学品化学△、人工智能、环境管理与经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   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硕士点:环境史△、数理经济、生物信息学△、服务科学与管理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金融硕士、农业硕士、应用统计、临床医学(内科学、儿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全科医学)、税务硕士、口腔医学、国际商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保险硕士、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审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图书情报硕士、社会工作、工程管理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光学工程、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应用心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艺术硕士、出版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   学科评估   2007—2009年,在教育部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南开大学经济、数学、化学、历史学科名列全国前三,全国前三学科数达6个,位居高校第七;全国前十学科总数达到十四个,位列高校第九。   2012年,南开大学29个一级学科参评,共有20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十,8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五。   2017年12月,南开大学35个一级学科参加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有5个学科进入前5%,14个学科进入前10%,23个学科进入前20%,29个学科进入前30%。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环保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国家外专局“111”创新引智基地8个,示范性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4个,天津市工程技术中心4个,天津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7个,天津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1个研究机构入选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专业性智库(经济领域高校A类智库),6个研究机构入选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3个研究机构入选天津市高校智库。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名   学校中文校名标识采用毛泽东主席1950年手书“南开大学”字体。   1904年8月,严修、张伯苓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将严氏家馆和王益孙家馆合并,招收新生,于1904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中学。校舍在严宅偏院,初称“私立中学堂”,后易名“敬业中学堂”、“私立第一中学堂”。此后得郑菊如捐城西南“南开洼”地10亩,起建校舍。该地位于天津城西南的开洼地带,有“南开洼”之称,简称“南开”。“南开”地名由此而来。1907年秋,由严宅迁入新校舍,学校因所在地名改称“南开中学堂”,后改称“私立南开学校”,是学校称“南开”之始。   1950年,南开大学学生会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希望为南开题写校名。毛泽东很快回信,并题写了好几幅“南开大学”,嘱托挑选一幅最满意的使用。经过挑选,最终确定了现在使用的这幅题名。   校徽   为纪念南开系列学校百年校庆,2004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启用了新的校徽。   南开大学标志形象的基本元素由图形标志和字体标志两部分构成   学校校徽   。其中,图形标志是其核心元素,在实际应用中也称为“校标”。   南开大学校徽的核心图像为八角形,它既是南开大学校标的原始形态,也是其核心形态。八角星行由两个正方行叠加、结合而成,八个角皆为直角,分别指向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一是体现“方方正正做人”之意,二是体现南开人“面向四面八方,胸怀博大,广纳新知,锐意进取”之精神。   八角星行方圆互动,融合东西,体现了南开大学“智圆行方”的入世哲学、“追求卓越”的立世哲学和“允公允能”的济世哲学。   校标中的“南开”二字凝练厚重,而孤形排列的“NANKAI UNIVERSITY”简约明快,表征了南开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面向世界的东方学府,图标下部以“1919” 具体说明南开大学的创建时间。   学校徽章为毛泽东主席手书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本科生用徽章为白底青莲紫字,研究生用徽章为青莲紫底白字,教师用徽章为青莲紫底银字。   现了南开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品格和卓尔不群、特立独行的鲜明个性,一直为南开人所喜爱、崇尚,校徽、校旗等一些南开标识物均以之为基调,网页与宣传品等也常常用此颜色。   在实际使用中,南开校色依明度可展开为10个色阶,不同色阶可作为标准色彩使用在不同明度的背景上,亦可作为背景色   校旗   校徽   学校校旗为青莲紫色旗帜,中央印有白色字体的毛泽东主席手书校名。   校钟   在南开主楼后广场上,悬挂南开精神的象征——校钟。   两边铜铸支架也呈钟型,支架上架一横梁,校钟悬挂其上,学校每逢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都会鸣钟纪念。   校钟系德国克虏伯工厂制造,铜钟钟面铸有整部《金刚经》,重达一万三千余斤。1904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英军将该钟取走作日常用钟,八国联军向天津交还政权后,大钟移至海光寺,后海光寺赠与南开大学作为校钟。铜钟置于思源堂西侧,以4根弓形梁柱做支架,并悬挂于约2米高的台基之上。   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攻天津,南开建筑被毁,大钟亦不知所终。战后学校多方查索校钟,但杳无无音。1997年7月,学校决定重铸校钟,由王钟泉设计,江苏冶金机械厂铸造。新南开校钟重达3000公斤,钟高1.937米。钟的周边雕刻着60枚校徽图案,意寓60周年,钟正面是“南开”两个大字。钟上文字由书法家康殷书写,左面是校歌,中间是校训。   吉祥物   南开大学的吉祥物为南小开。南开大学始建于1919己未羊年,以羊为吉祥物可彰显南开校史悠长。在中华文化中羊常有踏实肯干、温和乐群、长于开拓之高风,恰与南开“允公允能”相协相映,而山羊取义于八音之首羯鼓,有礼乐和谐之意,在西方文化中羊亦是象征纯洁的图腾。山羊“小开”也表达了南开师生能够齐心协力,锐意创新,争做学界“领头羊”的美好期待。   精神文化   校训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校训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表达了南开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   在南开初创之时,校父严修便提出了“尚公”、“尚能”的主张,1934年,校长张伯苓化《诗经·鲁颂》中“允文允武”为“允公允能”作为南开校训。“允”为文言语首助词,“既、又”的意思。“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以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要有所创新和发展。南开校训作为一种永久的精神力量、博大的精神力量、强烈的感召力量,启迪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南开人,鼓舞他们为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校训中文标准字体源自1962年4月吴玉如为张伯苓校长夫妇合葬墓碑撰写的碑文拓片,后加以标准化处理。   

博商学院

新博商学院EDP研修班课程有中华国学精粹与企业经营智慧班、博商女子学堂高级研修班、商界英才致胜管理实战班、商界精英咨询式总裁实战班,详情可拨打在线电话400-061-6586进行咨询。

博石教育

博石教育集团一一全球标杆学习领导者,成立于2001年, 致力于帮助企业管理者提供对标学习与管理能力提升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博石教育集团的产品服务体系包括四大系列26项标杆学习精品课程,四种类型64个管理咨询合作项目。其中精品标杆课程几乎包含了国内国际全行业众多著名企业,包括互联网类企业、 高科技英企业、机械制造类企业和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外知名企业。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财经作家,广东梅县人,1968年9月9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2014百度moments营销盛典最具品牌价值财经作家榜首。吴晓波频道是国内较大的互联网财经社群,包括微信公众订阅号、财经类脱口秀视频及音频、书友会等具体互动形式,知名财经自媒体。

和君董秘邦

“和君董秘邦专注于董秘及资本市场人才的培养,期望通过人才赋能上市公司的规范发展。现已成功开发《“星辰计划”董秘班》等多个明星产品。截至目前,已为上市公司及资本市场培养实操型人才8000+人,学员分布在北上广深、成都、大连、南京、西安、珠海、昆明等50多个城市,形成了一个跨行业、精英化、学习型、全国性的董秘主题学习社群。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是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城的一所私立大学,同时是常春藤盟校成员之一。1636年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立案成立,迄今已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也是北美第一间和最古老的法人机构。该机构在1639年3月13日以一名毕业于英格兰剑桥大学的牧师约翰·哈佛之名,命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哈佛学院更名为哈佛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 1920 年,1951年被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1954年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 6 所高校行列,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于 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1999 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985工程重点建设的 9 所大学之一,2000年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工大,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 A类高校名单,2022 年8个学科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由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以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为辅,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首个在深圳市举办的本硕博培养体系齐全的高水平校区。

商帅商学院

 华夏商邦俱乐部是华夏企业家的高端组织,为华夏企业家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互信互通共建共享”的资源型平台。俱乐部以全球华商 500强企业、领袖型企业家为核心,致力于满足广大企业家发展需要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全心全意为企业家服务,凝心聚力共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华夏商邦俱乐部以“三大高峰论坛”搭建的全国性高端智库综合服务平台为依托,积累和汇聚了大量为企业服务的可直接落地的政府资源、企业资源、融投资资源、项目资源、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培训资源、人才资源等各方面的优势资源。 翻译 搜索 复制

商界联合

商界传媒集团创立于1994年,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财经媒体经营集团,亦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旗下拥有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著名商业财经杂志《商界》创刊27年,连续24年稳居中国商业财经杂志发行量第一。采访报道的国内外顶级企业家超过300位:采访报道的国内外优秀企业超过10000家累计传阅人次超过5亿人次; 建立的微博、微信、头条、抖音等新媒体矩阵粉丝数量超过3000万。 作为一家多元化发展的集团公司,如今的商界传媒已经形成了以《商界》《商界评论》杂志、商界App、商界双微一抖为核心的媒体传播服务平台,并在媒体的基础上延伸出围绕中小企业成长的综合服务体系。

四川师范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   学校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行列。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100余亩,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和一批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校园四季树木葱茏、湖水碧波荡漾、建筑典雅厚重,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佳境。   学校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引领未来学术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学术精英和行业精英。学校设有23个学院(部),66个本科专业,其中14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3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0余人。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近2/3,其中出国(境)深造率超过1/5。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了“普惠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学生活跃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比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国际大专辩论赛等国内、国际各类竞赛的赛场上,争金夺银,成绩斐然,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名列前茅。   学校已建成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精品开放课程、精品教材,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级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20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示范中心,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具有电子与信息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金融、翻译、新闻与传播、护理、药学、公共管理(MPA)、工商管理(MBA)、工程硕士(含11个工程领域)等8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4个学科获评A类;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科为A+,A+学科数并列西部高校第一。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7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自2016年7月以来一直处于ESI前1‰,并已进入世界前100名。   学校以“顶天、立地、树人”为科研工作定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努力构建“三足鼎立”(军事电子科研、以国家各类基金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合作为主体的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架构,“十一五”以来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22项、部省级奖励300项,发表SCI/SSCI论文16000余篇,授权专利4800余项。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机构43个,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学校与成都市共同实施“一校一带”行动计划,建设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携手打造中国“西部硅谷”。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300余人,教授500余人。截至目前,我校现有国家级杰出人才总量(不重复计算)达267人,其中两院院士11人,IEEE Fellow 22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7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9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45人(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77人),“长江学者”40人,杰青、卓青、优青获得者32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1人,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27人。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已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一批国外知名高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及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威廉玛丽学院、韩国浦项工科大学成为姊妹学校。出国(境)交流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在校期间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超过30%,学生长短期留学目的地覆盖近50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开始留学生规模招生,现有近1000名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每年主办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选派大批教师赴海外访学进修、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INTEL、MICROSOFT、TI和IBM等跨国公司在我校设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奖学金项目等,直接参与我校的人才培养。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合作举办集成电路工程硕士教育项目、与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合作举办国际工商管理硕士教育项目、与葡萄牙里斯本工商管理大学合作举办管理学博士学位教育项目;与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共建蒙彼利埃孔子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以“求实求真、大气大为”为校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己任,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Fudan University),简称“复旦”,位于中国上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珠峰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九校联盟(C9)、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环太平洋大学协会的重要成员,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全国重点大学。 [1-2]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孙中山。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1917年改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2年元旦改为“国立”;1946年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院系调整后,复旦大学成为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1959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新的复旦大学。截至2017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244.9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20万平方米。   复旦师生谨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严守“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扬“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以服务国家为己任,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复旦科技园进修学院

复旦科技园进修学院隶属于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所专门从事党政干部、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者、学校管理者、党校教师和科技人才培训的教育机构。

大商之道

 大商之道于2019年创立“融·招·养”三位一体招商系统理论,由知名招商专家、全网IP矩阵粉丝过千万的王昕导师主讲的爆品课程《引爆招商》,成功举办50期,已成为企业现金流增长课堂,形成了招商咨询落地服务体系,累计为30000余位企业家学员授课解惑,客户遍及全国120座城市,为5000余家企业提供招商咨询与培训落地服务,在实践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企业招商增长新高。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省、教育部、宁波市共建高校,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立,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建校之初,由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高起点地开始了办学历程。1992年列为全国高校招生第一批录取院校;1995年首批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2011年,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宁波大学;2012年成为浙江省、教育部、宁波市共建高校;201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众多海内外“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大量帮助和广泛支持,经过几代宁大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奋斗,目前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     宁波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其学科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十一大门类,设有24个学院,建有7个省一流A类学科、6个省一流B类学科;据ESI公布的数据,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材料科学4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现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及工程硕士领域,75个本科专业。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公派来华留学生资格及港澳台学生招生资格。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6469人,各类研究生6923人,在校留学生2368人(其中学历生1820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2431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2826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843名。现有正高职称人员401名,副高职称人员783名,博士学位人员1158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加拿大院士2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特优人才16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名,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5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4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名,国家、省级突出贡献专家10名,省特级专家1名、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3名,省级特优人才18名。     学校坚持“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教育理念,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拥有国家特色专业6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2门、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个。研究生教育质量位列全国百强行列。学校是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单位。2017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8年被评为“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和“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学生就业率位列省属本科高校前列,是“全国就业工作典型高校50强”高校。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注重学术和科技创新,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牵头单位)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成果推广机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2个、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8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重点专业智库1个、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2个、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研究基地。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项的全面突破;社科研究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10%行列;获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2017年度获全国唯一面向政产学研金用结合的最高荣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18年度获全国技术市场领域最高奖项“金桥奖”。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已与70多个国家18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与法国昂热大学合作共建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现有中澳MBA、中美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中加汉伯项目等3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有12个本科、17个硕士和7个博士层次的国际化专业;与冰岛大学、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     学校与港澳台交流日益频繁,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开展了校际学术及学生交流与合作;与台湾中原大学、台湾海洋大学、云林科技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30所台湾高校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1993年,首开两岸大学生交流互访先河,甬台两地大学生互访24次;与香港中文大学开展的甬港两地大学生互访研修活动被列为教育部“万人计划”项目。     学校主校区位于宁波高教园区北区,另有梅山校区、植物园校区等多个校区。学校占地3036亩,校舍总建筑面积97.46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固定资产总值22.2亿元,仪器设备总值9.8亿元;建有浙江省高校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宁波分中心,图书馆面积5.1万平方米,现有纸质图书251万册、电子图书230万册,拥有2家直属附属医院(其中1家正在筹建中)、10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和9家教学医院。     今天的宁波大学,正秉承“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校训和“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务实创新、与时偕行”的宁大精神,努力向着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安安整理

安安整理,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生活哲学,倡导人、物、空间和谐自处,解决人、物、空间环境壁垒,运用人体工程学、设计学、美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知识,采用服务、课程、产品一体化运营标准体系,建立就业为导向的工学一体的标准课程体系及整套行业企业运营与管理体系,以互联网+为载体,深入打造全电商化网络服务平台,解决生活品质的“最后一公里”,协助整理收纳行业生态综合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坐落在首都北京朝阳区。学校校园规划精致,环境优雅,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校前身为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创建于1951年,受中央贸易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1952年,中央贸易部撤销,学校划归对外贸易部,受对外贸易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195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由教育部委托对外贸易部领导。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对外贸易专业并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为基础成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84年,学校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6月,原中国金融学院与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划归教育部直属。2010年12月,教育部与商务部正式签署协议,共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校现任党委书记蒋庆哲,校长王稼琼。   历经几代师生员工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经、管、法、文、理、工等门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商务外语)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大学。目前,学校下设研究生院及17个学院,并设有体育部和文化艺术教学部;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战略与规划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本科专业46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学校还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及外国专家。这是一处群英荟萃之地,老教授中名家耀眼,中青年教师里新秀辈出。大批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受聘担任政府学术机构成员的专家学者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在国外留学或进修过,教学科研水平高,许多人被评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入选国家优秀人才培养工程。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300余人,研究生5200余人,来华留学学历生2500余人。学校培养的学生一直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外语娴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外贸、金融、会计、教育科研等行业领域及国家机关、中国驻外商务机构,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经贸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学术研究在我国对外经贸科研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设有110余个研究单位,其中中国WTO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图书馆文献总量180余万册(件)。学校主办并公开发行多种学术刊物,其中《国际贸易问题》、《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日语学习与研究》、《Journal of WTO and China》(WTO与中国)等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学校出版社每年出书百余种,在高校中享有较高声誉。学校也是国家培训高级经济管理干部的基地之一,设有政府委托或与外国合办的多个高级在职培训机构。   学校于1989年11月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校董会。李岚清为首任校董会主席,荣毅仁、霍英东等任名誉主席,吴仪为第二任校董会主席。2011年9月,校董会第三届会议选举施建军为第三任校董会主席,石广生、刘鸿儒、陈元为荣誉主席。校董会的建立,对于学校的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和支持:政府机构、企业家、财团、大公司等纷纷向学校捐资设立基金或奖学金,许多国际著名的跨国企业成为学校的赞助团体。目前,社会力量在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奖教金等20余项,院系级基金则更多。学校与美、英、法、德、日、俄、意、澳等48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余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不断开展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面向世界办学的特色更加鲜明。   面对新时期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学校倡导追求卓越、创造精品的理念,坚持办精品大学、控制办学规模,办特色大学,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现代化发展之路,加强国际化建设,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将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作为长期愿景和历史使命。

平和英语村

平和英语村 是平和教育集团旗下 成人英语培训品牌,创立于1998年,坐落于浪漫之城 - 珠海,是国内全日制英语学校中最具美誉度的培训机构之一. “国际村”文化 +“浸泡式学习” 氛围吸引了来自英、美、加,澳等十多个国家的国际师资,成功帮助了中、日、韩等多个国家,培养逾12万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能力取得长足进步!

广西大学

   八桂之南、边海之交、邕江之畔、绿城之中,广西大学坐落于风景如画的广西首府南宁,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是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建设学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部区合建”高校。学校创办于1928年,1939年成为国立广西大学。1950年与南宁师范学院合并。1951年,与西江学院本科部合并。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广西大学”校名。同年,广西大学农学院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农学院。1953年,广西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停办。1958年,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61年,广西工学院和广西科技学院并入广西大学。1962年,广西林学院并入广西农学院。1970年,广西劳动大学并入广西农学院。1992年,广西农学院更名为广西农业大学。1997年,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   广西大学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有着教育界“北蔡南马”之称的“一代宗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国立广西大学时期,竺可桢、李四光、陈望道、陈寅恪、王力等一批名家曾在这里任教,是当时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广西大学师生、学科专业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两校合并以及进入“211工程”,使广西大学迈上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学校改革发展取得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顺利完成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获得评估通过,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50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学校各项事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在90年的办学历程中,广西大学秉持“勤恳朴诚”的校训,积累和沉淀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西大精神。   学校占地面积2.16万余亩,其中扶绥农科基地(农林动科研教学实验基地)占地面积16898.3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7.06亿元,图书馆实体馆藏总量386万余册(件),电子图书595万册,电子期刊3.5万种,中外文数据库182个。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门类,有98个本科专业(2017年招生专业(类)64个,其中9个大类)。下设27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6768人、全日制研究生8050人、留学生及港澳台生2050人,各类在读继续教育学生41998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23人。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66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18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12人,专任教师2070人。现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5个专业(领域)硕士点和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良种培育中心等。有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培育基地”,1个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2007年至今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共61项,获得项目数居地方“211工程”高校前列。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7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中心,1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学校连续13年获得“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广西大学KAB创业俱乐部荣膺全国十佳。90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4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李林、党鸿辛、陈太一、沈善炯、卢鹤绂、文圣常、施汝为、韩斌等8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还有许多校友成长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领导,各行各业的专家、骨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学校着力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了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现有院士1人、双聘院士6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0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中国科学院“国外引进杰出人才”(百人计划)人选6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人,外籍教授、专家1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   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努力服务社会,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其中,王丕建教授在牛、猪杂交改良研究上成就显著,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5年获首届世界水牛会议“科学先驱者”奖;张先程研究员主持的“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获1981年国家特等发明奖;卢克焕教授(第二完成人)承担的“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日波教授主持的“高活力a-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曾建民教授主持的“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王巨丰教授主持的“大幅度降低雷击事故率、跳闸率和断线率的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的“轻工过程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关键设备及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项目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梁恩维教授主持的“伽玛射线暴及其余辉的辐射成份和物理起源”项目和石德顺教授主持的“水牛体细胞克隆和干细胞建系关键技术与机理的研究”项目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唐纪良教授主持的“十字花科黑腐病菌Ⅲ型分泌系统调控机理及其效应子研究”项目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学校还紧密结合区域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校市、校厅、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沈培康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已率先建成年产15吨粉体石墨烯的中试生产线。余克服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自2014年以来连续对黄岩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珊瑚礁进行系统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国内唯一的第一手研究样品,对我国南海及沿海地区保护与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甘蔗亩产“吨糖”育种研究取得重大突破。2017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27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3项,主持广西创新驱动发展重大科技项目17项,获授权发明专利481件,发表ESI学科论文947篇、总被引频次654次,获专利授权量647项、在全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排第43位。“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4项。学校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南开大学等28家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了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中国—东盟研究院入选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和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高校进入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新阶段。教育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西大学的发展,加大对广西大学的支持。2016年以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自治区主席陈武等多位领导来校视察,把广西大学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确立广西大学“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提出“(广西大学)要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广西高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排头兵,高端人才培养成长的排头兵”。2017年6月自治区审批印发《广西大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广西大学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2018年3月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教育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部区合建”广西大学的协议》,标志着学校进入以“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为主要目标和引领的新阶段。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秉持“勤恳朴诚”的校训,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早日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思训家

思训家品牌,由2009年的卡耐基教育发展壮大而来,专注演讲口才培训13年,全国15家连锁校区,思训家讲师全部拥有培训师认证,通过十年自主研发,已上线8门版权课程,拥有DAPV教学研发系统,保证课程品质交付。除此之外,我们拥有落地性强的教学方法,多角度精准讲解,模拟真实情境,采取体验式训练,解决学员实际问题。在快速发展期,我们将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坚守课程质量,注重人才的发展,努力将思训家打造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口才训练品牌,希望通过思训家能影响更多人。

斯里兰卡国防大学

约翰·科特拉瓦拉爵士将军国防大学(General Sir John KotelawalaDefenceUniversity, KDU),又称斯里兰卡国防大学,是以斯里兰卡第三任总理约翰·科特拉瓦拉将军命名的国防军事大学。KDU创建于1981年,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化军事素养的军官学员,以应对现代国防管理的挑战。2007年以后,陆续在工程、法律、管理、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等专业领域向民事学生开放。 KDU是斯里兰卡唯一一所提供海洋工程和航空工程学士学位的大学 KDU是英联邦大学协会(英国)的成员,它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十所国防学院之一,位于世界第四名,排在它前面的分别是美国军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英国皇家空军学院, KDU一直保持必要的教育和培养军官学员的标准。

新商界

新商界是一家与全国管理教育联合会共同研发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培训机构,于2009年 进入重庆企业管理培训领域,累计开办总裁班近50期,为4000余名企业家、高管学员提供 了工商管理核心课程的系统性学习平台;并同时开办企业管理实战班、国学智慧与经营哲 学研修班、资本运营班、MTP管理才能训练班、营销特训营、财税特训营等专题培训班, 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提供专业、科学、落地的专题课程。经过13年的沉淀与发展,不仅 与全国众多知名高校共同完善了企业培训课程体系,满足企业不同层次管理人才的学习需 求;也搭建了一个企业互通信息、智慧共享的学习交流平台。 秉承“为商而学,为社会而用”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建设成为多元化、综合性的“商 学”组织。通过科学管理、严谨办学,引导企业家把学习作为精彩人生的永恒课题,把先 进的管理思想与创业创新、敬业拼搏等精神相结合,做学习型个人,办学习型企业,建学 习型社会。我们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以专业建设 为核心,坚持打造重庆市领先的企业经营管理学习的平台。  新商界——终身学习平台,事业成功伙伴。

昂涞教育

昂涞国际教育集团起步于2015年,初期阶段主要从事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转型升级的辅导咨询。现在已发展成包含欧美众多国际硕博项目、出国留学、同等学力申硕、考研辅导、成人本科教育、党政培训、企业内训、企业咨询、高级研修班、高峰论坛、跨国学术交流等多学科、多渠道、多项目的综合业务体系。昂涞国际教育机构分布在上海、南京、苏州、香港并在美国亚特兰大设有办事处,同时跟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985与211名校建立了良好的深度合作关系。

明珠特训营

明珠特训营由中国知名企业家、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女士和上海锐蓝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刘莎女士共同发起,董明珠亲任导师。 邀请了一众中国有情怀的企业家、投资人和教授和同样有情怀的营员们深入分享,包括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总经理课程创始主任、知名教授肖知兴,不同于传统商学院的授课,特训营以实战为主,深入剖析真实商业案例,旨在帮助传统企业和创业企业在发展道路上增强信心、少走弯路。

智慧父母云学苑

智慧父母云学苑课程,智慧父母云学苑资格认证,智慧父母云学苑职业资格证书大全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Jinan University),简称“”暨大(JNU),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始建于1906年,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是中央部属高校、全国重点大学,直属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领导 ,被誉为“中国第一侨校”。学校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国侨办、广东省三方签约重点共建大学,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全国首批试行学分制的高校,最早在综合性大学里开办医学院的大学,最早设立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机构的大学,最早创设商科的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学校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国侨办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1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有全日制学生38485人,其中本科生27241人,研究生11244人,外国留学生14388人;有专任教师233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含特聘、讲座、青年长江)16人,杰青、优青获得者35人,“珠江学者”43人,教授682人,副教授866人,博士生导师741人,硕士生导师1547人。1918年3月1日,暨南学校补习科正式开课。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1918年5月,学校研究后决定变通章程,并呈报北洋政府教育部:“凡国内高等小学毕业,其父兄或保护人现在南洋经营商业者,又师范科华侨学生有缺额,而国内学生有赴南洋为教师之志愿,且具有相当资格者,均得适用入学手续,准予入学试验。”

梨花女子大学

梨花女子大学是韩国首尔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建校于1886年,是亚洲AACSB认证大学之一。梨花女子大学原名梨花学堂,是朝鲜高宗皇帝和明成皇后为纪念当时首先在韩国开创女子教育的循道卫理会医生Scranton的太太而命名的。1948年改名为梨花女子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Wuhan University),简称“武大”,初名自强学堂,诞生于1893年,是一所中国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国立大学。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在武昌创办自强学堂,由此揭开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序幕。历经传承演变,1913年更名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民国四大名校之一。1949年更为现名。     武汉大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入选2011计划、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重点建设的中国顶尖名牌大学,是与法国高校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之一,被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东湖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武大樱花每年三月中旬进入盛花期,被誉为“全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 。截至2017年,1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遥感技术在ARWU学科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一;在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4个一级学科排名第一;9个学科排名前三,14个学科排名前五,23个学科排名前十。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轻工大学(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省会城市--武汉市,创建于1951年,是全国最早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原国家粮食部、商业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的体制。在65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现已形成了以轻工食品类学科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领域相关学科优势明显,以工科为主干,工、管、理、文、经、农、艺、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格局。学校行业背景深厚,办学特色鲜明,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

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

      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in Rzeszow,简称UITM)位于波兰东南部热舒夫市,是波兰最大的非国立院校之一。学校拥有3个校区,颁发60多个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校学生约8000人,包括来自于23个国家的1200名留学生。        该校最领先的专业是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特别是在IT和航空管理领域最富盛名,是欧洲、中东最优秀的全球领先互联网设备专业研究院校,是世界上优秀的IT公司思科(CISCO)、微软(MICROSOFT)和甲骨文(ORACLE)的培训合作伙伴。拥有15个国际先进的专用实验室,包括远程医疗、机器人、光电子、数据存储技术、虚拟现实等,大学航空管理专业波兰排名第一,欧洲第四,经济管理位列波兰第十。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杭州。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迈上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亲自联系浙江大学,18次莅临指导,对学校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描绘了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在120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秉承“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其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二个门类。设有7个学部、36个专业学院(系)、1个工程师学院、2个中外合作办学学院、7家附属医院。学校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7个校区,占地面积5739978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2575983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708.4万册。截至2017年底,浙江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53673人(其中:本科生24878人,硕士研究生18048人,博士研究生10747人),在校留学生(含非学历留学生)6843人(其中:攻读学位的留学生4116人)。有教职工8657人(其中:专任教师3611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文科资深教授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含青年学者)10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9人。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学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居全国高校第三。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学校1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7个学科进入ESI前100位,均居全国高校第二;8个学科进入前1‰,5个学科进入ESI前50位,均居全国高校第一。   浙江大学紧紧围绕“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校友中当选为两院院士的有200余人。学校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始终走在全国高校前列;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为学生成长创造了优越条件。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22%,本科毕业生海内外深造率达到61.97%。   浙江大学注重精研学术和科技创新,建设了一批开放性、国际化的高端学术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学者大师和高水平研究团队。近年来,学校发明专利授权数、权威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数、科研总经费等主要科研指标保持全国高校领先地位,在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创新源、人才泵和思想库。“十二五”以来,学校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37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敦煌学等文化传承创新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今天的浙江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求是创新精神,按照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牢固树立一流意识、紧紧围绕一流目标、认真贯彻一流标准,致力于传播与创造知识,弘扬与引领文化,服务与奉献社会,坚定不移地为加快进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前身是杭州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设立。1958年升格为杭州师范学院。1962年,杭州师范学院与浙江教育学院、浙江体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浙江师范学院。1965年,从杭州搬迁至金华。1985年更名为浙江师范大学。2000年、2001年、2004年浙江财政学校、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201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现由金华(校本部)、杭州(文二校区、萧山校区)、兰溪3个校区,19个学院(含独立学院)组成。   浙江师范大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质量、提升特色、提升效益”为主线,秉承“砺学砺行、维实维新”校训精神,弘扬“务实、求实、扎实”育人传统,实施“特色化、国际化、区域化、协同化”发展战略,主动服务浙江教师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举措,努力建设特色浙师、和谐浙师、美丽浙师、活力浙师、幸福浙师,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办学概况(数据截至2018年12月)   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自建校以来向社会输送了30余万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其中有21万奋战在教育系统,近一半浙江省在职特级教师和省一级重点中学校长毕业于我校。学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稳居浙江省本科院校前列,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左右。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25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学生),研究生5800余人,留学生近3000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近2万人。   学科门类齐全,有71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数学、化学、工程学、材料学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个学科列入浙江省一流学科。拥有国家级课程16门,国家级专业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   师资结构合理,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5人。   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科)28项、全国教科规划优秀成果奖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9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8项。建有浙江省唯一的教育学一级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卓越教师培养”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建成附属中学20余所。学校立足浙中,深化与金华战略合作,积极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发挥作用。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推进,学校与5大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等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与40余个国(境)外大学确立了校际学生交换项目,入选“浙江省十佳对外合作单位”“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单位。学校是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外交部、教育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海外建有5所孔子学院,获批成立教育部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国家汉办非洲孔子学院研修中心、浙江省孔子学院师资选拔培训中心。

深潜学院

深潜学院是万科集团创始人、亚赛联终身名誉主席王石凝练毕生企业经营与多年海外求学之求索,结合世界顶尖学术、运动、艺术、健康资源而?发起的企业家商学院,旨在强调通过全球视野、健康生活和社会责任重塑?中国企业家之精神。

清华科技园教育培训中心

清华科技园教育培训中心是清华科技园服务社会的教育培训基地,北京厚德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是清华科技园教育培训中心的执行机构(业内简称清华厚德)成立于2002年11月,由当时清华科技园管委会批准成立、并接受清华大学教育培训处业务指导和管理;2009年8月通过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目前是清华启迪系国有企业。以专业的培训体系、创新的培训理念、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提供专业的课题研究、教育培训、企业内训、人才测评和人才竞聘、及咨询一体化服务。

清友会商学院

EDP研修班,是您培训与拓展人脉的首选课堂,包括总裁班,电商班,市场营销班,咨询电话:400-061-6586

清州大学

清州大学位于忠清北道的首府 — 清州市,是经中国教育部认证的韩国大学,1924年建校,1947年成为首批获得韩国政府批准升格的4年制本科大学。学校占地面积1000余亩,下设6大学院,62门学科,有19个国际交流项目,现有12000多名在校生(大规模综合性大学),有来自20个国家的1000余名留学生就读。截至2019年,清州大学与世界197所大学签署了友好合作协议,被韩国教育部和法务部评选为国际认证大学,其中产业设计专业、光技术能源融合专业韩国学科排名第1位。

熙酉茶文化

中华茶道通识班,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茶文化,并立足于现代茶生活,为现代爱茶人士倾力打造易学、实用的茶道系列课程,提升茶文化修养,修炼清雅大气的茶人气质。

爆品战略研究中心

专业培训及传播平台,也是国内领先的传统企业创始人与企业服务的专业机构。致力于推动国内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培训、社群、传播、咨询等服务。自开课8年以来爆品战略总裁营企业家学员累计20000+名,更有百余位重量级嘉宾为爆品学员授课。

现代卓越

北京泛华卓越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早在1998年就开始涉足项目管理培训领域,1999年与PMI合作将PMP认证引入中国!是中国首批经PMI注册认可的项目管理全球教育提供机构(G.R.E.P.);是2008年奥组委选定的项目管理服务供应商;是业界率先通过ISO9001:2000质量认证的培训机构;是中国项目管理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

留余讲堂

留余讲堂-百年望族主讲人康华兰老师,家文化研究学者,河洛康家21代孙。 致力于“家文化”的研究与传播20载! 代表作《百年传承好家风》《颜氏家训精注精译》《中国传世家训大全》等。

百亿健康行

华熙生物(688363.SH)成立于 2000 年,是全球知名的生物科技公司和生物材料公司。公司以合成生物科技为驱动,致力于不断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长度,为人类带来健康、美丽、快乐的生命体验。 秉承“让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企业使命,华熙生物主要聚焦 在功能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核 苷酸、天然活性化合物等有 助于生命健康的生物活性物开发和产业化应用。

碳排放管理师

碳排放咨询师是指掌握规划编制的一般方法,熟悉工作流程,具备行业产业,碳排放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能源环保等各方面的知识,了解行业和碳排放发展动态,制定规划编制工作计划,组织或参与规划调研、分析和报告编制工作的专业人员。

红颜会

红颜会edp研修班,女性研修班,红颜会俱乐部,红颜会总裁研修班

美国杜兰大学

   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于1843年建立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Louisiana)的新奥尔良市(New Orleans),学校是一所国家综合性大学,2009年被《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评为一级国家级大学,历年排名在全美前50名左右。学校目前共有学生1.2万人,包括6000多名本科生。在1000多名教学研究人员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主和众多国际级学科领军学者。     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是一所具有100多年历史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学校虽规模不大,但却是北美大学协会62所成员学校之一,并拥有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及众多国际知名学者在内的1000余名教研人员。在经历了2005年秋季全美最恶劣的自然灾害卡特里娜飓风之后,伴随着新奥尔良市的重建,杜兰大学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新生。现在的杜兰大学不仅保持了一向严谨的教学作风,而且更加不遗余力的为师生提供无限的学习与研究空间。目前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友逾7万人。     杜兰大学坐落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国际著名商业港口及南部文化名城新奥尔良市。学校在市中住宅区的圣查尔斯大街,面临密西西比河,离商业区只有15分钟的路程,到历史悠久的著名法国区也只需要搭乘一小段市内公车。学校对面为占地385英亩的奥图本公园,风景优美,是学习与居住的理想环境。

美国管理技术大学

   美国管理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简称“UMT”)是美国弗吉尼亚州高等教育委员会(SCHEV) 正式授权进行高等教育的正规高等学府。UMT是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认可大学之一,是由美国教育部授权的美国远程教育培训认证委员会(DETC) 认证批准可在世界各国开展高等教学并授予学位的正规大学。UMT是美国军方教育项目的成员大学,同时也是美国国土安全部国籍移民管理局批准的招收F-1,J-1签证留学生的大学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发布的美国正规院校名录并无此院校。   美国管理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简称 UMT)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地区,坐落在繁华的罗斯林商业区,畔临美丽阔静的波多马克河,与古老悠久的乔治城隔河相望。     UMT是一所现代城市型大学,在世界顶级项目管理专家J.D.弗雷姆博士学术校长带领下,以现代项目管理的世界领先学府著称。该大学设有各类准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同时还开设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培训项目,是美国联邦政府和军方及各著名大企业培养项目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及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管理等综合性管理人才的著名学府。到目前为止,UMT教育培养学生已达50000多人,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美国政界、学界和商界的要人。     美国管理技术大学是获美国教育部批准,经弗吉尼亚州政府核准成立开展高等教育的正规高等学府,是经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和弗吉尼亚州高等教育委员会认证并认可的大学,同时是由美国教育部授权的美国远程教育培训认证委员会认证批准可在世界各国开展高等教学并授予学位的正规大学。     此外,UMT还是美国DANTES 和GI Bill(美国军方教育项目)的成员大学,美国国土安全部国籍移民管理局(原美国司法部移民局)批准的招收F-1签证留学生及美国国务院批准的招收J-1留学生的大学之一。     UMT通过美国远程教育培训认证委员会批准在海外办学(美国区域认证委员会对所认证的大学在境外开展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严格限制),所颁发的学位证书与美国在校学习颁发的学位证书具有同等资格和效力。     从2001年5月开始,由中国外国专家局引进,UMT在国内开始与北京大学合作,举办项目管理硕士课程项目,并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江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开设工商管理硕士和项目管理硕士课程项目。到2005年11月,UMT已经和中国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中国研究生课程班学员超过2700人。     美国管理技术大学和上海市人事局、国家外国专家局等单位共同举办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培训及有关项目的研讨会讲座、PMP考前辅导班等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UMT中国首批学员来自中国航天集团,中国石油集团,世界银行,中国电信,教育部外事 办,国家外专局,北京教委,中关村高新技术区管委会等企事业单位。中国“神五”总指挥袁家军及其他四十多名航天集团老总和高级设计师都是该校毕业学员。

翰林管家

翰林管家机构是深圳铂禗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的全行业服务效能提升平台。通过五年的酝酿与精进,于2020年10月由中国服务效能研习社、中华礼仪文化研究会、中国酒店经营战略研究院共同参与创立的服务品质、服务设计与服务体验的运营机构。旗下运营翰林管家总部、翰林管家联盟、翰林管家服务精研社三大核心平台。

苏黎世大学

苏黎世大学(德文:Universität Zürich;英文:University of Zurich;简称 UZH)坐落在瑞士联邦苏黎世,世界级顶尖名校。该校成立于 1833 年,经过 180 多年的洗礼,如今已成为瑞士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公立大学,同时也跻身欧洲十大名校之一。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员。2021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第 54 名,2022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 75 名,2022QS 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 70 名,2022U.S. News 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 64 名

莫纳什大学

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世界百强名校,澳大利亚顶尖学府,澳大利亚常春藤名校联盟“八大名校”(Group of Eight)之一,澳大利亚五星级大学。1958年由国会建立,为纪念杰出的澳大利亚军人、学者兼工程师约翰·莫纳什爵士,大学以其姓氏命名。

菲律宾莱康大学

菲律宾莱康大学创办于1937年,坐落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北部40公里的历史名城马洛洛斯市,是一所全日制应用型大学。作为菲律宾高等教育委员会CHED和菲律宾教育部DepEd直属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已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菲律宾学院和大学协会认证委员会PACUCOA、菲律宾学校学院和大学认证协会PAASCU、菲律宾技术教育和技能发展局TESDA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国际组织的权威认证。

菲律宾黎刹大学

   菲律宾黎刹大学简介   菲律宾黎刹大学在1919年建成,属于公立学校。   黎刹大学是菲律宾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并具全面教育的公立大学。黎刹大学建立于1919年,半个多世纪来该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并享有国家的尊重。国父大学设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生专业,并开设有法学、商学、财政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计算机信息科学、哲学、数学、政治学、心理学、酒店和食品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这所大学是由菲律宾联合大学协会创办的,在菲律宾大学中享有独特的地位,大学开设有工业、商业、农业、贸易相关方面的专业,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教学设备和优雅的教学环境。精心的教学计划加上实践的教学经验使国父大学成为了令人印象深刻并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学。该学校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学体系的提高,并出版了许多论文和书刊,得到了教育体系的好评。

董秘一家人

“董秘一家人”是全国最大的资本一站式平台,覆盖上市公司和新三板等公众公司和拟IPO公司7000余家,在资本圈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董秘一家人为董秘、高管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学员之间通过共同学习,获益匪浅。未来,董秘一家人还将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陪伴更多企业的成长。

董秘俱乐部

董秘俱乐部-中国卓越的资本精英俱乐部,集聚优秀董秘及高管,俱乐部紧紧围绕如何推动企业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这一核心主题,以互助成长和价值共享为理念,以投行大咖,资深会计师、律师,优秀投资人,上市公司金牌董秘、财务总监、董事长等导师团为依托,通过知识研习、深度访学、讲座交流和资源对接等线上线下形式,助力俱乐部会员快速成长,资源共享,打造中国卓越的资本精英俱乐部。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有光华、柳林两校区,总占地2300余亩。光华铁树穿越年轮时光感受历史缅怀先贤,巍巍钟楼傲然屹立感受青春与未来对话,这里古今融通、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实乃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学校始于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光华大学。1938年,因抗战西迁建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52-1953年汇聚西南地区17所院校的财经系科组建四川财经学院,这是建国初期国家按大区布局的四所本科财经院校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财经学府;1960年后历经分设、合并、更名等,于1978年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1979年由四川省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逐渐形成了学校独特的金融行业背景和出色的金融学科优势;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90余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文化传统、精神内涵和社会声誉。   黄浦浣花风雨长,光华柳林谱华章。学校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格致诚正,兴学报国;始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经世济民,励精图强,在国家经济腾飞中写下了隽永篇章。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努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财经领域的卓越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6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5800余人,硕士研究生5800人,博士研究生900余人,长期留学生70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16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   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教育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以及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学校主办的《经济学家》《财经科学》分别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创办国内首本金融英文学术期刊《Financial Innovation》;图书馆馆藏文献200余万册,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设有西南地区唯一的货币金融博物馆。   学校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金融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学校设有26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33个本科专业,108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18个硕士专业学位),57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坚持人才为本、学术为魂,在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中,人文荟萃,名师云集。胡适、钱钟书、徐志摩、叶圣陶等大师在此传道讲学;谢霖、陈豹隐、汤象龙、许廷星、刘诗白等著名经济学家于此授业解惑。现有专任教师1380余人,其中,教授290余人、副教授530余人,博士生导师280余人,全职海归博士260余人,特聘海外院长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万人计划”3人、“千人计划”7人、“杰青”“优青”4人、“长江学者”18人。   学校坚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协同创新,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开展国家、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获批建设“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依托学校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主动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勇担大学社会责任;加强中国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以及西财智库等科研机构建设,拓宽智库成果报送渠道,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着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办学机构、招收培养留学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教育文化交流。目前已与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知名大学、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建有2所孔子学院。品牌项目Discover SWUFE暑期学校影响力不断增强。光华讲坛影响力提升,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知名学者先后作客我校与师生展开高层次、前沿性对话与研讨。   一所大学的发展,悠远而漫长。90余年的历史长卷,展现的是厚重的文化,思想的光芒;是英才辈出,群贤荟萃;是艰难求索,成就斐然。鉴往知来,登高临远,全体西财人信心满满,永葆大学理想,秉持“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必将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强定力、更优作风,携手共进,砥砺前行,抓住“双一流”建设这个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实现学校“十三五”规划任务,着力在特色化、高水平、研究型上下功夫,加快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为交通大学西安部分,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学。学校是“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单位,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2017年,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入选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哲、教、艺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设有27个学院(部)、9个本科生书院和19所附属教学医院。现有教工5982人,其中专任教师3072人。师资队伍中有两院院士4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入选者9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0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8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9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34名、为国家作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1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8103人,其中研究生 18919人。现有本科专业8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现有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现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有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有11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据ESI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学校14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2个学科进入前1‰。   建校120余年来,学校形成了兴学强国、艰苦创业、崇德尚实、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的优秀品格,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张元济、蔡元培、蔡锷、黄炎培、邹韬奋、陆定一、钱学森、张光斗、吴文俊、徐光宪、江泽民、蒋新松、侯宗濂等,为校友中的杰出代表。西迁以来培养了李伯虎、李鹤林、叶尚福、陈国良、雷清泉、熊有伦、苏君红、孙九林、陈桂林、程时杰、孙才新、韩启德、谭铁牛、丛斌、郝跃、江松、房建成、王华明、陈政清、汤广福、郭万林等3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华健、锁志刚、姜晶、刘奕路、梁平、陈掌星等美国国家工程院、加拿大工程院等海外院士。迁校62年来,学校为国家输送了25万各类人才,毕业生在社会各界享有良好的声誉,涌现了蒋正华、张福安、陈惠波、张玉浦、温熙森、马德秀、崔殿国、姚引良、孙来燕、张国宝、贾全喜、王珏、连维良、温枢刚、项兵、龙兴元、汪建平、江小涓、蒲忠杰、于杰、张月娥、桂生悦、卢雷、赵欢、仇建平、黎仁超、胡怀邦、周鸿祎、陈曦、李寿生、郑海涛、路一鸣、樊登、刘烈宏、王东峰、刘奇等一批知名校友。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建立“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2006年,在国内高校率先实行“书院制”,书院、学院“双院制”培养模式为学子插上腾飞的翅膀。2017年,学校成立本科生院,落实“校-院-系”三级教学责任,建立“横向协作、纵向贯通、教书和育人统筹协调”的本科生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以钱学森学院为载体,学校把钱学森精神和智慧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先后创办“少年班”“钱学森实验班”“宗濂实验班”“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实验班”等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学校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宽松的学习氛围,强大的师资配置,良好的教学效果备受学生和家长好评。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7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1门,拥有1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7篇,提名奖46篇。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2000年至今,主持“973计划”项目2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30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1项,其中2017年主持7个项目获奖,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依托学科与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政府、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注重解决行业关键性技术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2000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3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奖21项,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共建10个高端智库,一大批研究成果被采纳应用。   学校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四面旗帜,打造“奉献报国的使命文化、严谨精致的卓越文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文化、团结互助的团队文化”,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230个文化社团,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丰富多彩,“纵论四海”“九州名家”“思源大讲堂”“学而论坛”等成为学生开拓视野的经典品牌。历年来,交大学子在SAE国际航空设计大赛、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国际英语演讲大赛、世界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选拔赛、中国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大赛、“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Robocon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研类)锦标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国际国内大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国际交往广泛,2000年至今,已邀请15位诺贝尔奖、1位菲尔兹奖获得者及2000余位国外教授来访讲学,合作研究、学术交流的世界各国学者、企业高层、政府要员更高达20000余人;派出赴国外访问、进修、研究及攻读学位的教师和学生28000余人次,参加国际会议2000余人;与美、日、英、法、德、意、新、韩等42个国家和地区的165所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2017年,有来自132个国家的2400余名外国留学生就读于西安交大。   学校现有兴庆、雁塔和曲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000亩,各类建筑总面积203.85万平方米。坐落在兴庆校区的图书馆是1995年5月4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以钱学森学长之名命名的“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阅览座位3518席;累计藏书544万册(件),印刷型报刊累计10000余种、现刊2000余种;国内外电子平台资源 111个,共计312个子库,中外文电子期刊95000种,中外文电子图书超过160万册。   今天的西安交大又有了创造历史印记新贡献的坚实平台,占地5000亩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拔地而起,8大平台和100多个科研基地将服务学科交叉、军民融合等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这里将更好服务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成果转孵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领衔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为人类文明共融发展和高等教育开放合作贡献力量,已吸引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1余所大学加盟;着力打造的改革试点探索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端智库和研究平台,致力于为社会发展与民族复兴服务,全面实施提升国际竞争力战略,以教育国际化推动区域国际化。   2017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15位西迁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老同志们致以崇高敬意,希望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2018年的新年贺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赞扬交大西迁老教授,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他们爱国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令人感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办学定位,正以坚定的信心、豪迈的气魄、百倍的努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综合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推进内涵式发展,奋力书写新时代学校发展新篇章。   校 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办学定位: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   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使 命:致力于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保存、创造、传播知识,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不断做出贡献。   愿 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保持领先,创造卓越成就,到本世纪中叶,把西安交通大学建设成为大师名流荟萃、莘莘学子神往、栋梁之材辈出、国际影响显著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Zhengzhou University)简称“郑大”,位于河南省会郑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作共建高校”,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一省一校”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入选了国家2011计划 [1]  、111计划 [2]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及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具有自主招生资格。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开启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1984年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61年郑州师范学院并入,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是原化工部直属重点院校;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 截至2018年3月,学校主、南、北、东四个校区占地5700余亩,开设46个院系、114个本科专业;拥有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工程硕士领域;6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教职工5700余人,专职院士8人;全日制本科生5.4万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9万余人。 历史沿革 建校背景 1952年,中国效法前苏联进行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拟将一批沿海及东部地区高校迁往中西部,计划将山东大学迁到郑州组建新的河南大学,由于种种原因,山东大学未能落户郑州,而是搬回到济南。 考虑到河南高等教育的现状,1954年教育部决定由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院校负责并提供师资,于河南省会郑州市设立一所新的大学,此即郑州大学的开端。 发展演变 郑州大学 1954年9月15日,郑州大学第一届新生及教职员工、省市党政军领导、高教部代表及兄弟院校领导共千余人,共庆郑州大学诞生。 1956年2月,中央高等学校规划会议上正式确定,在郑州新建的大学命名为“郑州大学”,设数学、物理、化学3系,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嵇文甫任主任,龚依群、王岳为副主任等成员组成筹建委员会。 1956年4月,山东大学总务长、化学系主任刘椽教授先期赴郑州考察,得到省、市两级政府的支持,确定在郑州市建设区的菜王、焦家门、蜜蜂张和兑周四个村征地922亩作为郑大首期建校用地。一年后大学路西侧数、理、化三系的办公教学楼和大学路的东生活区建成。 1956年8月,报教育部批准,郑州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大学, 数理化三系向全国招生,并由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题写了校名。 1958年,经省政府要求,由教育部直属的郑州大学划归河南省,划归河南省管理后,开始不断进行院系调整。 1958年,增设了政治、历史、中文3个系。 1959年,在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学院、武汉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支援下,郑州大学增设了土建、机械、水利和电机4个系。 1960年,增设了外语系。 1961年,原郑州师范学院并入,郑州师范学院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在开封前营门原游击衙署成立的河南大学堂中等教育部分以及河南优级师范学堂(后改名开封师范学校)。 1962年,河南省应用物理研究所并入郑州大学,郑州大学地理系并入开封师范学院。 1963年,以郑州大学土建、水利、机械、电机四系为基础,组建郑州工学院。 1991年,黄河大学并入。 1992年,河南体育专科学校并入。 1996年,郑州大学通过国家“211工程”部门预审,同年6月正式列入国家“211工程”项目院校进行重点建设。 郑州工业大学 1963年,以郑州大学土建、水利、机械、电机四系为基础,与河南化工学院合并组建国家化工部直属的重点院校郑州工学院,文革期间曾停办6年。 1973年,河南农业大学粮油工业系(原郑州粮食学院)并入郑州工学院。 1978年,郑州工学院粮油工业系析出,复校为郑州粮食学院,现发展为河南工业大学。 1996年4月,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 河南医科大学 河南医科大学可以追溯到1928年,创建时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医科。 1952年10月,全国院系调整,从河南大学分出,更名为河南医学院,隶属于中央卫生部,是中国27所首批医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 1958年秋,河南大学医学院及其第一附属医院迁至郑州新址,其间曾接收郑州康复五院,改称第二附属医院,后又在其旧址成立儿童医院,1962年撤销。 1962年7月,洛阳医学院撤销,一部分师生并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遭受严重损失和破坏,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 1978年,增设预防医学系。 1981年,成为首批拥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 1983年,增设儿科系。 1984年,定名为河南医科大学。 1985年,增设口腔系。 1988年,增设医学检验系和卫生管理专业。 1990年,增设药学系。 合并重组 2000年7月10日,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 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时任河南省省长李克强出席大会并宣布新的郑州大学成立。 2004年2月27日,教育部部长周济与河南省省长李成玉在省部共建郑州大学协议书上签字,郑州大学正式成为国家教育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重点大学,也由此成为全国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学。 2007年5月30日,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评估工作,成为教育部本科评估“优秀”高校。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首批入选专业为土木工程;第二批入选专业为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第三批入选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为材料工程、控制工程。 2011年,郑州大学成为24所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扩大高校之一,并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翌年本科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比例达到15%。 2012年11月,郑州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首批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2016年10月10日,在原郑州大学创建60周年和嵇文甫先生逝世53周年之际,郑州大学举行郑州大学首任校长嵇文甫先生塑像揭幕仪式。 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双一流)”名单。 2017年11月,学校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2018年3月,郑州大学由“省部共建高校”升格为首批“部省合作共建高校”,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序列。 2018年7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与郑州大学合作共建郑州大学农学院。  2018年8月,郑州大学“轻量化及功能化高分子成型与模具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2018年11月,郑州大学入选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2018年11月,被教育部公示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3月,学校下设46个院系,114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9月,郑州大学共有在岗教职工6000余人,其中教授721人,副教授16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00余人。 截至2016年4月,郑州大学共有专任教师3720人,专职院士10人,“长江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教授7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00余人 ;有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河南省“中原学者”9人,并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 截至2018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5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学部委员11人,海外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4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7人,教授7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174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霍裕平、吴养洁、申长雨、弗朗斯瓦·马蒂(外籍) 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杨胜利、何季麟、刘炯天、王复明 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不全):李梦如、师黎、魏新利、关绍康 河南省“中原学者”(9人):韩一帆、刘宏民、单崇新、张建营、申长雨、王复明、常俊标、高丹盈、王立东 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材料科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关绍康)、化工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魏新利)、自动控制教学团队(师黎)、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唐明生) 教学模式 郑州大学实施“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双学位、双专业、辅修的专业培养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共建“卢嘉锡化学菁英班”,由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牵头,协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理化技术研究所、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与学校联合共建,共建单位将共同参与“卢嘉锡化学菁英班”的学生管理、课程设置、科研实践等的全部培养过程。 对外交流 校际合作 截至2014年9月,郑州大学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0余家中国大陆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芬兰、乌克兰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郑州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德国马格德堡大学、韩国庆星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招收本科生,还与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合作,在印度筹建了第一所孔子学院。 校地合作 郑州大学与郑州高新区和相关高校合作建立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与200余家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市合作关系;建设了包括“中英联合分子肿瘤学研究中心”、“国际磷化学实验室”、“中法有机磷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中美帕金森病研究和治疗中心”等一批中外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郑州大学共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69个,其中有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1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1个省部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河南省重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9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郑州大学校徽由“Z”、“大“、”人“和山峰共同构成,又形象英文第 郑州大学校徽 一个字母“A”,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蕴函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之意,象征郑州大学培养出的栋梁之材,山峰象征学子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第一个字母“A”代表永争第一。 校旗   郑州大学校旗采用大红色和明黄色,这两种颜色是中国国旗的颜色,用这两种颜色作为校旗的标准色;红色代表着积极与活力,黄色代表着高贵的气质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精神文化 校训   郑州大学的校训是:求是 担当。   三风 校风:笃信仁厚,慎思勤勉 教风:博学明德,求实善教 学风:励学明礼,求真善为   知名校友 科教界 李朝军: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绿色化学首席科学家。 戴程鹏:现任美国Tennesse大学教授,获得全球优秀青年科学家奖。 赵秉志:北京师范大学刑法科学研究院院长,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 丁奎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 秦元勋:近现代数学家、两院院士、两弹功勋科学家,原黄河大学校长。 吴承业:数量经济学家,原华侨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 霍秉权: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首批研究宇宙射线、高能物理和核物理研究的杰出物理学家之一。 霍裕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所所长,中国理论物理界的权威之一。 嵇文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 申长雨:现任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孙国梁:近代土木工程学家,中国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领域创始人、奠基人之一。 聂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 吴养洁: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王振民: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彭宗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主任。 王楠林: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钟香崇: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材料学家,中国耐火材料学科的带头人之一。 李杰: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李庆斌:清华大学水电系教授,曾获教育部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席振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有: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和卫生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雷兴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副书记,著名夏商周考古学家 吴潜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 张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马建标:天津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曾任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笑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鸿铎: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网络经济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研究传媒经济最早的学者之一。 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张友坤: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兼任张学良暨东北军研究会副会长。 潘知常:美学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刘怀玉: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教授。 刘培德:武汉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泛函分析空间理论组召集人。 陈继会: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研究生部主任。 孙予罕:曾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国际学术刊物《FULL》编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靳德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曾任北京城市开发设计研究院(甲级)院长兼总建筑师。 杨培增: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车得基:郑州大学教授、国内著名化学专家,曾任郑州大学校长。 常俊标:郑州大学副校长、河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兼职教授。 宋毛平:郑州大学副校长,河南省高校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化学会副理事长。 田均良: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 阎锡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黎占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物理有机研究室主任、课题组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宋延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新材料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张玮:美国外科学院院士,美国华盛顿州维基尼亚梅森医学中心外科博士。 韩新强: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曾获得美国心脏学会76届研讨会优秀科研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瑞德医院任教授。 陈永胜: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员。南开大学特聘教授,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杜百廉:解剖学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副会长。 [77]  杨佳: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副主席。 赵保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正院级干部、研究员、中国社科信息学会常务理事。 李维明: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 阚全程: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马保根:河南省人民医院院长,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郭学德: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河南行政学院副院长、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兼任河南省法学会副会长,河南省宪法学会会长,郑州大学法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张秉义:河南大学党委书记。 刘鹏: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朱海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 张元:河南工业大学校长。 俞海洛:中原工学院院长。 邢莹:新乡医学院党委书记。 卫世文: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张国臣:河南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宁金成:河南政法干部管理学院院长。 李少兰: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窦效民: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 郭正让:中原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大白:黄河科技大学校长。    

韩国世翰大学

   韩国世翰大学是1993年经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认证的一所私立大学,前身为大佛大学(Daebul University)。学校位于韩国西南地区全罗南道素有东北亚海洋物流中心城市之称的港口城市木浦市(Mokpo),该地区自然海洋资源丰富,1004个大小岛屿环绕其周边。 截止至2015年,学校已具备本科(28个院系)及硕士以上课程(13个硕士点,4个博士点)培养规模。此外,与美国、德国、俄罗斯、英国、芬兰、澳大利亚、泰国、日本以及中国等国家保持着长期、活跃的学术交流。2013年3月世翰大学唐津校区也投入使用,为世翰大学在首尔教育圈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世翰大学办学期间,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交流中付诸了大量的努力。学校正和亚洲10国,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文莱、菲律宾、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在内的国际化大学展开合作交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简称“首经贸”,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为北京市属重点大学、京港大学联盟成员,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北京经济学院和创建于1958年的北京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1995年3月,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合并、组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有校本部和红庙校区,占地面积580亩,下设19个教学单位,44个本科专业;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授予权,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1446人,专职教师881人;学校在籍学生17576人,其中本科生10324人,硕士研究生3159人,博士研究生438人,留学生466人,普通预科生17人,成人教育学生3164人。   学校前身   北京经济学院   北京经济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北京劳动干部学校和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是由第二机械部沈阳211技校迁至北京并改名成立的。   1958年10月,经劳动部批准两校合并成立北京劳动学院,二机部在学院设机械制造系和热能动力系;劳动部在学院设劳动经济系和劳动保护系。   1959年9月起,连续两年在北京、上海、天津和部分省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共计420名,称为大学部;同时,将北京实验工人技术学校改为中学部,学制三年。   1961年,国家调整高等教育事业,决定停办北京劳动学院,停止招生。将机械制造系和热能动力系的学生调整到北京机械学院,劳动经济系、劳动保护系和中学部学生继续学习到毕业为止。   历史沿革   1963年2月,国务院批准以北京劳动学院为基础成立北京工程经济学院。6月7日,国务院批准将北京工程经济学院改名为北京经济学院。   1970年7月,物资管理部决定撤销北京经济学院。经院教师、干部全部合并到物资部河南罗山“干校”。   1972年冬,物资管理部与北京市协商,将原北京经济学院(包括原经院附属工厂)交由北京市管理。   1973年1月15日,在河南“干校”的原经院教师、干部及家属迁回北京原址。11月,北京市决定以原北京经济学院、原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系、财政贸易系、计划统计系)和原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三个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干部为基础,组建新的北京经济学院。   1974年4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经济学院。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以物资管理系为基础,创办北京物资学院。   1986年,北京经济学院被列为北京市市属重点院校。   北京财贸学院   北京财贸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北京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北京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是由北京商业干部学校、北京商业职工学校、北京粮食干部学校、北京供销合作干部学校、北京服务局职工训练班、北京银行训练班等6单位合并成立的。   北京财贸学院(5张)   1960年3月15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批复以北京市财政贸易干部学校为基础建立北京市财政贸易学校。   1962年8月,北京市财政贸易学校独立办学。   1969年,北京市财政贸易学校撤销。   1972年10月,北京市筹建北京市财贸学校。   1973年,成立并定名为“北京市财经学校”。   1975年,北京市财经学校改名为“北京市财贸学校”。   1978年12月28日,成立北京财贸学院。   1988年,北京财贸学院将枣林前街68号院置换到丰台区黄土岗樊家村236.5亩地。6月到8月,学院1200名本科生、700名教职工,迁址到远郊房山县窦店某部队的军营办学。   1991年6月,位于丰台区花乡的新校舍基本建设顺利完工。在窦店的1200多名本科生和700多名教职工,回迁至学院新建成的校舍上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5张)   合并组建   1995年3月2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北京经济学院与北京财贸学院合并,校名定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年9月1日,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中学更名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   2016年,学校14个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专项评估。5月26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   2017年6月,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在学校正式揭牌成立。   2018年4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成为京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11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在学校正式揭牌成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香港财经学院

香港财经学院(HONGKONG FINANCE & ECONOMICS COLLEGE)是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批准注册成立的高层次教育机构,香港政府注册登记编号:36924163-001。 香港财经学院作为一家独立商学院,不受教育体制影响。学院拥有自己的国际水准的师资,拥有长期发展的战略自主权,并根据企业家的需求设定课程,特别适应亚太市场的需要。 学院提供灵活的进修方式、优质的辅导服务及遥距(远端)教育;同时,学院还向政府、各企事业单位、各类组织等提供“定单式”教育。 学院的师资力量雄厚,集中外之名师为其所用,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性,更突出实用性,所以课程设计紧贴经济及社会发展,教育方向则强调应用性及联是性。本校亦鼓励老师配合社会发展,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致,真正体现出我们的校训:学而知之,教学相长! 学院的课程采取学分制,因此,学生可自由选择进修途径,自行编排选修的课程。学生过往在该校或其他院校取得的相关学历,也可获该校承认学分。 中国经济环境随著加入“WTO”所带来的变化,新的环境,也急需与之匹配的管理方式和人才。随著经济时代的来临,学院与时俱进,为学员提供更宽广的进修空间,给于在繁忙工作中的在职高级人才接受教育和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以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机会。

马来西亚世纪大学

        世纪大学(SEGi  University)成立于1977年,拥有40年的教学经验,是由SEGi International Bhd拥有及管理。全马共有6所院校,在校生超过2万8千名学生,其中有5千多名留学生。课程多元化(包括证书、专科文凭、本科、硕士、博士课程等)。        获得马来西亚教育部和国家学术鉴定机构MQA的认可,2013年马来西亚高教部的特别评估(SETARA)被评为五级(优秀);而在MyQUEST(2014-2015)被评为6星级大学;是中国教育部首批海外认证院校(资质可查询教育部官网www.jsj.edu.cn)。        拥有来自各国的合作伙伴大学,包括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可在马来西亚完成本科或把学分转移到海外大学。来自世界超过80多个国家的学生在此求学,有很好的语言与文化交流的环境。

快速报名